|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涉及“硬件”问题,也包括管理与服务意识的“软件”问题。 “刚才下车,那边叫我到这边来坐垂直电梯下去,到这边来,又叫我上那边去。” 近日,据极目新闻消息,61岁的柳先生发视频反映,他推着94岁的母亲坐轮椅从深圳北站下车,现场找不到工作人员提供帮助或引导,想出站台,却半天找不到轮椅能进的垂直电梯。视频显示,他推着轮椅上的母亲,在站台上有些茫然。 从柳先生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这一趟折腾确实不轻松。来来回回找了几趟,中间也没得到有效的引导。对此,深圳12306热线表示,针对残疾人及其他出行不便的旅客,车站可以专门提供帮助服务,但应在列车发车前6小时提出申请。 某种程度上,柳先生的遭遇当然也有自身的“不完美”因素,比如他申请帮助晚了。但是,根据当事人讲述,他遇到了冷漠的对待,以及前后矛盾的指引,这种错乱本身才是他不满的主要原因。 而且,就公共场所而言,对特殊旅客的服务也应该提前规划,充分准备。尤其像火车站这种资源更集中的地方,理应多承担一些责任。 这也让人想到了前不久沸沸扬扬的郑智化机场登机事件,类似事件的爆出,说明一些单位面临特殊群体的需求时,往往手足无措,缺乏万全的准备。 而这,恰恰是社会改进的方向。2023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已经实施,其中提到“国家采取措施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建筑物以及使用其附属设施、搭乘公共交通运输工具,获取、使用和交流信息,获得社会服务等提供便利。残疾人、老年人之外的其他人有无障碍需求的,可以享受无障碍环境便利”,这就已经提供了明确的指引。 但从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法律的落地,不止于条文的存在,更在于细节的执行。现实中,不少残疾人、失能老人出行还面临“看得见路,摸不着门”的尴尬,类似无障碍通道规划不合理,标识指引模糊不清等问题依旧存在。而且,有的场所虽标注了无障碍标识,却存在设计缺陷,比如直梯位置隐蔽、通道狭窄等。 类似现象,就如这起老人站台找直梯事件一样,看似满足了“有”的要求,实则并未解决“用得方便”的核心需求。这往往是一些公共空间存在的薄弱环节:缺乏在日常运转中形成常态化的流畅机制。 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不仅仅涉及坡道、电梯这些“硬件”问题,也包括管理与服务意识的“软件”问题。城市的公共设施能否被真正使用、被正确使用,关键在于能否形成一套“看得见、用得上、有人管”的体系。 有数据显示,我国残障人数量约有8500万,但其实需要无障碍设施的人群恐怕比这还要多:老人、婴儿、病人等等,他们同样需要一个被温柔对待的出行环境。所以,无障碍环境并不是为“少数人”准备的特殊安排,而是整个社会对每一个可能遇到不便的个体的有力回应。 每一次公共舆论的聚焦,也应当成为推动改变的契机,这是在提醒人们:无障碍环境应该是一种常态,理应被纳入管理的日常流程之中,成为随时在场、能快速启动的一种公共能力。 来源:新京报(编辑:思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