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前后,聚焦老年群体生活状态和现实诉求的话题很多,许多讨论着眼的都是如何提升“银发一族”的生活质量。 中国人向来讲究敬老,爱老助老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养老产业发展、进行适老化改造等,已经成为公共治理的重要课题。各城市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践,为老年群体提供了不少贴心服务。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从容”二字,道出了很多老年人的愿望,这就包括生活节奏的舒缓与心理状态的安然。眼下一提到关爱老年人,许多人最先想到的,仍是尽力为他们提供特别帮助。比如,有年轻人为长辈精心绘制手机“说明书”,一些公共场所专设志愿者为老人排忧解难。这些互动着实温暖,但换个角度看,日常生活尚需外力辅助,是否也反映出硬件、软件在适老方面仍存在一些缺陷,容易让老人陷入紧张局促之中?当App适老版本形同虚设,当无障碍通道存在堵点,种种看似细微的症结,就会演变成老年人生活里的不好用、不会用,让他们陷入窘境。 真正的便利应当是“无感”的,最好的尊重是让老年人顺畅融入现代生活。当他们在各类场景下不用总是四处求助、无需处处找人搭手,而是能借助已有设施,独立泰然地处理各类情况,那从容生活就有了最真实的模样。对此,相关方面还需用脚步去丈量,多一些设身处地,真正了解老人的生活环境、身体状况、精神需求,以老龄视角把所有问题再多想一步,让无障碍体验成为“标配”,而非“特需”。 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从来不能只依照“标准视角”。很多时候,恰恰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关照水平,才能更好反映发展的成色几何。今天,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智能设备比比皆是,更让人感叹“未来已来”。但社会越是发展,越需要在新与旧、快与慢之间找到平衡,关注每一个人的具体处境,让所有群体都能跟上节奏。 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去。多一些耐心细心,多一份踏实守护,定能让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再向前一步,让每个家庭都享有更加美好舒心的生活。 来源:北京日报(关末)(编辑:思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