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双碳”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与未来展望

“双碳”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与未来展望

时间:2025-09-06 12:34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金思宇
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天然气产业不仅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更成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

  “双碳”背景下我国天然气产业的国际合作路径与未来展望
 

  金思宇 / 文
 

 
 

  在全球能源结构加速低碳转型的背景下,天然气作为重要的过渡能源,其战略地位日益提升。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天然气产业不仅承担保障能源安全的使命,更成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关键一环。本文立足国际合作现状,结合典型案例与未来五年规划,探讨我国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路径,并援引权威观点与数据,为产业转型提供决策参考。
 

  一、国际合作现状:从资源引进迈向技术输出与标准共建
 

  我国天然气国际合作已从初期的资源引进,逐步拓展至技术输出、装备合作与标准共建。2023年,我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保持在45%左右,但通过进口渠道多元化和关键技术突破,已初步形成陆海并举、多元互补的全球供应网络。

  1. 陆上管道合作:构筑“丝绸之路”能源动脉

  · 中亚天然气管道:作为我国陆上进口主力通道,D线升级工程预计2025年投运,年输气能力将提升至850亿立方米。中国石油大学教授张宏表示:“该项目不仅强化能源安全,更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据预测,至2030年,中亚气源将占我国进口总量的30%。

  · 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全线采用国产X80高钢级管材,2023年输气量达380亿立方米,实现年减碳1.2亿吨。其“长期协议+价格联动”模式被国际能源署(IEA)誉为“亚洲能源安全的桥梁”。

  2. 海上LNG贸易:构建灵活多元的供应链体系

  · 卡塔尔长协创新:中国海油与卡塔尔能源签署27年长约,采用“照付不议+与亨利港指数挂钩”机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20%。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LNG进口均价同比下降12%,长协机制功不可没。

  · 中美LNG合作突破:中海油参股切尼尔能源并完成首单“人民币结算+区块链技术”LNG贸易,标志着进口流程迈向数字化。国家能源局专家评价称,该模式为“一带一路”能源金融合作提供了全新范本。

  3. 区域多边合作:上合组织内的能源协同

  · 中阿巴跨境管道:该项目设计年输气量330亿立方米,应用“数字孪生+智能监控”系统实现跨国安全运营。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将其视为“南亚能源独立的关键支撑”。

  · 中哈霍尔果斯天然气处理厂:2023年扩产至150亿立方米/年,成为区域能源互联互通的标杆。哈萨克斯坦能源部长库优什巴耶夫指出,该项目“实现了中国标准与本地需求的高效对接”。
 

  二、2025–2030年国际合作蓝图:多元、创新与绿色并进
 

  未来五年,我国天然气国际合作将聚焦资源多元、技术输出与绿色转型三大维度,系统构建“三位一体”的全球能源合作新体系。

  1. 拓展资源渠道,增强供应链韧性

  · 陆上延伸:2026年建成中吉乌管道,2027年启动中俄西线“西伯利亚力量2号”(年输气500亿立方米),形成贯通中亚-南亚的能源走廊。国际能源论坛(IEF)预测,该走廊将使我国气源成本降低15–20%。

  · 海上扩围:加大与美国、加拿大北极LNG项目合作,2026年新增进口800万吨/年;在东南亚联合建设LNG接收站与储运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康玉柱认为,此举将“显著增强我国能源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2. 推动技术出口与标准国际化

  · 加快CCUS国际合作:与挪威Equinor合作建设大庆油田CCUS项目,2026年实现二氧化碳年捕集500万吨;与加拿大Cenovus推进二期工程。联合国环境署(UNEP)指出,中国CCUS技术输出“将加速全球碳中和进程”。

  · 布局氢能链输出:在东南亚、中东推广“天然气制氢+CCUS”模式,2025年中法合作启动海上智慧能源岛项目。中国氢能联盟理事长王基铭表示,该模式“具备在全球70%天然气市场的复制潜力”。

  3. 绿色转型与多能融合

  · 风光氢储一体化:在西北建设“光伏+气制氢”基地,2025年绿氢占比达30%;与澳大利亚合作打造跨境绿氢项目,2026年实现首批绿氢出口。国际可再生能源署(IRENA)称,中国绿氢出口潜力有望占全球25%以上。

  · 推动碳市场与金融创新:推动中国天然气碳核算方法接入欧盟CB机制;开发价格指数保险,2026年覆盖主要进口国。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认为,这“将重塑国际能源金融规则体系”。
 

  三、挑战与对策:统筹风险防控与技术创新
 

  尽管合作前景广阔,我国天然气国际合作仍面临地缘政治、技术瓶颈与成本压力等多重挑战,需系统谋划、精准应对。

  1. 抵御地缘政治风险

  · 推动LNG采购联盟建设,2026年实现联合采购占比40%;统筹推进地下储气库(500亿立方米)和LNG储罐(1500万立方米)建设,形成海陆协同储备格局。中国能源研究会副会长吴吟强调,该体系“可将断供风险控制在5%以下”。

  2. 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标准兼容

  · 2026年前实现深水/深层气勘探技术国产化率70%;与欧盟共建区块链能源交易平台,2025年实现供需预测准确率90%。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指出:“技术自主是能源安全的根本保障。”
 

  四、未来展望:天然气的角色升级与全球协同
 

  国际能源署(IEA)预计,2030年前全球天然气需求仍将稳步增长,中国作为最大增量市场,消费规模有望突破8000亿立方米。未来天然气产业将在以下方面发挥关键作用:

  1. 优化能源结构:203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预计提至12%,替代煤炭每年减少碳排放3亿吨。清华大学能源研究院院长周大地强调,“天然气的清洁性和灵活性将在电力脱碳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

  2. 实现标准引领:推动3项以上中国天然气标准纳入ISO体系,助力国产装备出口20国以上。中国标准化协会能源分会秘书长李俊峰表示,“标准话语权是实现能源产业国际化的核心”。

  3. 促进区域协同:借助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2030年中亚-南亚能源走廊年输气量将达1500亿立方米,惠及超10亿人口。世界银行评价称,该走廊“每年有望带动沿线国家GDP增长1.2%”。
 

  结语
 

  深化天然气领域的国际合作,不仅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举措,更是践行“双碳”目标、参与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路径。通过资源整合、技术输出与绿色转型三轮驱动,中国将从天然气消费大国迈向能源技术与标准强国,为构建人类能源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方案”。正如国家能源局相关专家所言:“天然气的清洁属性与国际合作的乘数效应,正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体系注入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金思宇 系经济学家,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远望智库产业顾问)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