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打造万亿级海洋经济的成功奥秘
金思宇/文
碧波浩渺,潮涌东方。当江苏绵长的海岸线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蓬勃生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条经济增长的新赛道,更是一场关乎区域竞争力重构与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深刻变革。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1万亿元大关,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7.3%,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跨越,更是海洋经济从“规模扩张”迈向“质效提升”的生动诠释。在向海图强的宏伟征程中,江苏正以“陆海统筹、江海联动、河海联通”的独特格局,擘画出一幅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壮丽画卷。
一、向海图强:海洋经济的战略崛起与路径突破 江苏海洋经济的崛起,源于对海洋资源禀赋的深刻认知与战略重构。“水运江苏”的立体交通网络为陆海统筹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两纵五横”长达4192公里的干线航道网,到“深水航道+智慧港口”多式联运体系,江苏正实现从“水运大省”向“陆海统筹强省”的跨越。随着南通通州湾20万吨级深水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改扩建项目的推进,以及盐城大丰港区15万吨级深水航道的贯通,江苏的海洋经济地理格局正在重塑。 政策引领与战略布局:2025年7月,江苏省政府正式发布《江苏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构建特色彰显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江苏样板”。规划系统阐述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包括推进海洋传统产业深度转型、促进海洋渔业稳健发展、优化海洋交通运输体系、提升船舶制造竞争力、拓展海盐及化工产业链,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方向指引。 滩涂资源的创新利用:江苏拥有全国最大的滨海后备土地资源,沿海滩涂以每年约2万亩的速度自然增长。面对11.08万亩的“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备案面积”,江苏通过政策创新将其转化为发展新空间。从响水万隆绿色节能船舶制造项目到江苏天能海洋重工二期工程,从斑节虾规模化养殖到12万块光伏板的渔光互补项目,江苏正将滩涂资源转化为“蓝色粮仓”与“绿色引擎”。
政策创新: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滩涂资源立体分层开发”模式,将滩涂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和产业开发区,实施差异化开发政策。同时设立省级滩涂资源开发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亿元支持沿海地区滩涂资源开发与生态修复。
二、生态优先:筑牢海洋经济发展的绿色根基 江苏深刻认识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基础上。近年来,江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实施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海洋生态保护举措。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十四五”期间,江苏累计完成滨海湿地整治修复5056.41公顷、岸线修复93.39公里,显著提升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其中,东台条子泥川水湾近1.9万亩的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国内首个在海岸带自然遗产地完成的生态修复典范。 实践案例:在盐城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科科长倪怀玉介绍:“通过科学试验,我们成功探索出适合本地的生态修复技术路径。计划完成修复面积约500亩,坚持以科学方法、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护本土生态基底,确保珍稀物种栖息安全。”目前,大丰区已完成互花米草治理面积6.69万亩,相当于6000多个标准足球场。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副主任刘彬强调:“互花米草治理不仅要清除入侵物种,更要注重生态修复。我们计划在2-3年内完成治理后,立即开展植被恢复,重建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为动植物营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江苏沿海地区支撑着全球最重要的候鸟迁徙通道之一——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路线,为全球5000余万只候鸟提供迁徙驿站。麋鹿种群数量超过8500头,成为全球最大的麋鹿种群。海洋生态调查显示,浮游植物达173种,浮游动物57种,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 监测成果:东台条子泥湿地鸟类调查员李东明分享:“鸟类的认可体现在它们能够成功筑巢、产卵和孵化。去年,我们在川水湾记录到黑嘴鸥600多巢。今年,两个岛屿分别记录到700多巢和200多巢,总数超过1000巢。”这一数据变化生动反映了江苏海洋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科技赋能生态治理:江苏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在海洋生态保护中的应用。联合高校开展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重点关注底栖动物群落动态;运用环境DNA技术监测稀有物种分布,减少传统采样对生态的干扰;开发潮汐能监测浮标,实现水质参数实时传输,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
政策保障: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实施意见》,设立“海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亿元用于滨海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海洋环境监测。同时探索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对采用可持续捕捞方式的渔民给予补贴和技术培训,推动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
三、全球合作: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视野 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始终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积极融入全球海洋经济合作网络,通过国际合作拓展发展新空间。 高等教育国际化:江苏海洋大学作为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2025年,学校启动“新亚欧大陆桥国际人才交流活动”,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大学等海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同时开设“2+2本科国际双学位实验班”,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合作培养机械工程专业人才,为江苏海洋经济输送国际化高端人才。 合作成果:在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2024年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开展的“海洋工程与技术”联合培养项目已招收首批学生。这个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已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海洋工程技术人才。2024年,学院与乌克兰合作方共同研发的“深海传感器”技术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实现了技术突破。 “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江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开展多层次海洋经济合作。连云港作为“一带一路”重要交汇点,与多个国家建立了海洋经济合作机制。2024年,连云港与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共同发起“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经济合作论坛”,推动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国际合作。 项目进展:在连云港,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合作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物流通道。2024年,连云港港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港开通“连云港-圣彼得堡”海上货运航线,年货运量达50万吨。同时,连云港与乌克兰合作建设的“中乌海洋装备产业园”已吸引10余家中外企业入驻,重点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江苏积极推动海洋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2024年,与德国、挪威等国共同发起“全球海洋科技创新合作计划”,在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与挪威合作建立的“中挪海洋科技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展海洋碳汇、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前沿研究。 政策支持: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海洋经济开放合作新格局”,设立“海洋国际合作专项资金”,每年投入20亿元支持江苏海洋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同时推动建立“海洋经济国际合作服务平台”,为海洋企业提供国际交流、项目对接、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
四、系统突破:打通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脉络 江苏海洋经济的成功,得益于对发展关键节点的精准把握和系统突破。 陆海统筹协同发展:江苏沿海三市正在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海洋产业布局:连云港东陇海线发展轴聚焦海洋现代渔业和海洋装备;盐城沿淮河发展轴主攻海洋新能源和船舶制造;南通沿江发展轴发力船舶海工和先进材料。在盐城黄海新区响水片区,兴悦新能源42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实现了“水下养鱼、水上发电”的生态与经济双重效益。 创新驱动技术突破:江苏加速推进海洋科技创新,从CX40DF船用低速双燃料发动机的成功交付,到“风光氢储”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从“绿电制氢+储能”模式探索到LNG双燃料动力系统攻关,江苏正以科技创新破解海洋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金融赋能产业发展:江苏创新海洋经济金融服务,开展海洋绿色信贷业务,推进蓝色债券试点,发行海洋信托基金和海洋主题债券等金融产品,增强海洋资源投融资功能,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
政策协同:江苏省政府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包括《关于促进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海洋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等,设立多项专项资金,建立协调机制,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五、双轮驱动:海洋产业融合升级的新范式 江苏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正通过“制造+服务”双轮驱动实现转型升级。船舶海工产业作为支柱产业,连续多年保持全国领先地位;海洋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海上风电装机容量突破千万千瓦;海洋旅游业增速超过11%,“黄海湿地”生态本底与“江海文化”历史底蕴正转化为旅游发展新优势。 盐城着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带”,通过“全球滨海论坛”提升国际影响力;南通承接国家级海洋文旅宣传平台,打造特色海洋旅游线路;连云港“西游文化节”等海洋主题文旅活动成为爆款产品。海洋经济正从单一产业向“海洋+文化+旅游”多元融合升级。
政策支持:江苏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海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海洋文化产业发展,鼓励海洋金融服务创新,设立“海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投入30亿元支持海洋服务业发展。同时建立“海洋文化保护与传承专项资金”,支持海洋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
六、未来展望:向深蓝进发的宏伟蓝图 站在“万亿级”新起点上,江苏海洋经济正向着“深蓝”领域进军。当三峡集团江苏大丰8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成功并网,创下离岸85.5千米的国内纪录;当响水县斑节虾养殖面积达10万亩,成为全国最大集中养殖基地;当江苏天能海洋重工产品直径从8米提升至15米,单个产品重量达2500吨,江苏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正迸发出强劲动力。
发展愿景:江苏省正在制定《海洋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提出到2030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强省。规划将构建完整的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包括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开放合作等多个维度,为江苏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
结语:潮起东方,迈向深蓝 江苏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注入了强劲的“蓝色动力”,更为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出一条“向海图强”的特色路径。从“经略海洋”的使命担当,到“陆海统筹”的战略布局,江苏正以海洋经济的“万亿级”突破,展现着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当潮水退去,留下的是创新发展的足迹;当浪花翻涌,映照的是迈向深蓝的希望。江苏海洋经济的“蓝色浪潮”,必将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能,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江苏智慧与江苏力量。
在这片蔚蓝的画卷上,江苏正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只争朝夕”的劲头和“久久为功”的定力,奋力谱写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未来的江苏海洋经济,必将成为产业优化、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蓝色经济带”,成为展示中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果的典范。
作者:金思宇 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远望智库产业顾问,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