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引擎
金思宇/文
引言 在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背景下,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为战略支点,全面撬动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技术迭代的产物,更是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深刻变革的催化剂。从传统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它正成为破解“卡脖子”困境、重塑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应如何把握?其发展路径如何系统构建?现实数据又揭示出哪些趋势?本文立足理论与实证,对这一时代命题展开系统剖析。
一、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与理论内涵 1.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 新质生产力是由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增长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形态。其本质是“科技—产业—经济”的深度融合。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权威机构的阐释,新质生产力具备以下核心特征: ⑴ 技术革命性突破: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为核心驱动力; ⑵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数据作为新型关键生产要素,与传统资本、劳动力、技术等深度融合与重构; ⑶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既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崛起,也包括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 ⑷全要素生产率显著提升:通过技术跃迁和制度创新,实现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质量的系统性跃升。 2. 理论源流与现实意义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蒸汽机和自动纺机的发明极大推动了生产方式变革。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这一经典理论的当代发展。正如福建省经济信息中心所强调,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不仅关乎经济增长效率,更涉及社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可持续与全球竞争新优势的形成。
二、权威观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定位 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⑴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要依靠颠覆性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⑵绿色与数字化双转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支撑,推动能源体系、制造业等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和数字化转型; ⑶争夺全球竞争主动权:据世界报告,202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放缓至2.5%,而中国凭借新质生产力培育,高技术产业仍保持强劲增长,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稳定极。 2. 企业与地方的实践探索 ⑴中国石化董事长马永生提出,传统能源化工产业必须借助新质生产力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突围; ⑵ 苏州国资委聚焦“人工智能、高端芯片、清洁能源”等新赛道,提出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硬核支撑”;
⑶云南省政府则强调,应通过制度创新(如税收激励、知识产权保护)和高端人才引进,全面激发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三、发展路径:从理论到实践的三大支柱 1. 科技创新:突破“卡脖子”瓶颈 ⑴ 研发投入持续扩大:2024年,中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提升至3.1%,企业投入占比超过75%,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巩固; ⑵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工业软件等领域加快突破,全年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475.6万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17.8%; ⑶深化产学研融合:如宁德时代通过“高校—企业—政府”三维协同,实现动力电池技术持续领先。 2. 产业创新: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⑴战略性新兴产业崛起: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突破1100万辆,光伏、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全球占比超40%; ⑵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安徽推行“链长制”推动钢铁、化工等行业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提高至47.3%; ⑶布局未来产业新空间:中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在脑机接口、卫星互联网等前沿加快布局。 3. 制度保障:全面激发市场活力 ⑴构建政策支持体系:推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真金白银”助力企业创新; ⑵ 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福建、北京等地率先探索数据资产确权、交易与价值实现机制,释放数据要素潜能;
⑶强化知识产权司法保护:2024年知识产权法院案件受理量同比增长25%,判赔数额大幅提升,维权效率明显改善。
四、深度阐述:新质生产力的多维影响 1. 经济转型的“加速器” ⑴全要素生产率跃升:2024年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速达3.5%,高于同期GDP增速(5.2%),成为增长主引擎; ⑵资源配置效率优化:某钢铁企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能耗降15%、库存周转率提20%; ⑶重塑国际竞争力:华为鸿蒙操作系统生态用户突破3亿,成功打破国外垄断格局。 2. 社会发展的“革新者” ⑴ 就业结构向高技能转型:2024年数字经济带动新增就业超1200万人,占城镇新增就业35%; ⑵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AI辅助诊疗系统已覆盖全国超90%县级医院,基层诊疗效率提升40%; ⑶绿色低碳转型显著: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占全球35%,单位GDP碳排较2012年下降26.4%。 3. 全球治理的“新范式” ⑴提升国际技术规则话语权:中国在5G标准必要专利(SEP)占比超40%,深度参与量子通信国际标准制定;
⑵深化高水平开放合作:RCEP框架下与东盟数字贸易额同比增长28%,推动区域产业链协同与重构。
五、数据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成效 |领域| 2024年数据|对比分析| |高技术制造业| 增加值同比增长9.0%|高于全部规上工业3.4个百分点| |新能源汽车|产销1134.5万辆/1126.2万辆|同比增34.6%/35.6%,全球市占率超60%| |数字经济规模| 55万亿元(占GDP 40%)| 较2019年增长120%,年均复合增速超15%| |技术合同成交额| 同比+17.8%|显著高于GDP增速,成果转化持续加速|
|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3亿千瓦(占总新增装机的85%)|全球每新增100千瓦清洁能源,中国贡献35千瓦|
六、结论: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展望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底座”,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必由之路。当前,其发展已进入攻坚与系统推进的新阶段。面向未来,应在以下方面重点发力: 1.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聚焦关键领域短板,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2.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数据要素流通壁垒,优化土地、人才、资本配置机制;
3. 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主动对接RCEP、CPTPP等国际规则,构建更富韧性和活力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正如金思宇教授所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重要引擎。”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潮,唯有以创新为帆、以改革为桨,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上破浪前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新篇。 (金思宇 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远望智库产业顾问、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委会顾问)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