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增长赛跑到为共治而转型——地方政府治理路径重构
金思宇/文
引言:财政契约重塑下的地方博弈逻辑 1994年分税制改革重构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增值税75%归中央、25%划归地方的制度设计,深刻影响了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逻辑。在税基受限的背景下,地方政府逐渐形成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增长驱动模式”——通过土地出让、税收优惠和政策补贴吸引企业投资,以扩大有限的增值税分成收入。这种制度性安排催生了张五常所称的“县际竞争”现象:地方政府在“资本可以为负”的博弈中展开激烈竞赛,推动中国经济实现超常规增长。然而,当高质量发展目标取代传统增长范式时,这种以GDP为核心指标的晋升锦标赛模式,逐渐显露出与新时代治理需求的结构性冲突,成为亟需破解的制度性难题。
2025年7月发布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标志着地方政府治理逻辑的根本性转变。文件明确要求“党政同责、齐抓共管”,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直接回应了传统“唯GDP论”的弊端。这一政策与2025年8月多地推行的育儿补贴制度、公积金政策优化等民生新政共同构成地方政府治理转型的“三驾马车”——从“经济增长优先”转向“生态、民生、发展协同推进”。
一、竞争模式的演变:从“单线冲刺”到“多维博弈”的困局 分税制初期,地方政府通过土地财政与招商引资迅速积累资本,形成了“超增长”阶段。但随着中央对生态、创新、民生等指标的考核权重提升,地方政府的竞争逻辑正经历深刻转型:从单一追求GDP增速的“短跑竞赛”,转向兼顾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治理等多重目标的“多维度障碍赛”。然而,旧有激励机制与新目标体系之间存在显著错位——GDP仍是最易量化的考核标准,而绿色转型、科技创新等指标则难以在短期内量化评估,导致地方政府仍倾向于追逐“显性政绩”。这种矛盾催生了“内卷式竞争”:部分地区为完成考核任务,陷入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补贴竞赛的泥潭,甚至破坏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公平性。 ⒈现实困境: ⑴资源错配风险:部分地方政府为争夺项目,竞相降低土地价格、提供税收返还,导致资源向低效领域倾斜。 ⑵政策套利空间:区域间政策差异化引发“政策洼地”争夺,削弱了统一市场规则的约束力。 ⑶民生政策执行偏差:育儿补贴等普惠性政策被部分商家借机抬价抵消,政策红利未能精准落地。 ⒉典型案例警示: ⑴山西平鲁区新能源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的项目签约仅4个月,实际新开工率不足六成(63.64%),暴露低效投资风险。
⑵贵州安顺“政绩工程”:未经科学论证的双龙项目试运营4个月即停业,直接损失超2.7亿元。
二、制度根源与现实挑战:财政契约失衡下的竞争惯性 地方政府竞争的本质,是分税制下“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结构性失衡。1994年改革将主体税种集中于中央,而地方财政收入依赖有限的税基和土地出让金,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依赖招商引资和土地财政维持运转。这种模式衍生出“土地—债务—基建—产业”的循环链条:通过低价供地吸引企业,以土地出让金偿还债务,再以基建投资拉动GDP增长。但这一路径在推动城市化的同时,也积累了地方债务风险、环境透支和产业同质化等问题。更严峻的是,这种竞争逻辑与“以人民为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存在根本性张力——当官员将主要精力投入“赛道竞争”时,基层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非显性”任务往往被边缘化。 ⒈数据佐证: ⑴安顺市2024年1-5月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7.78亿元,但部分资金流向低效项目。 ⑵平鲁区2024年计划开工176个项目,实际仅完成112个。 ⒉政策回应: ⑴财政政策升级:2025年中央财政通过新增专项债券和超长期特别国债,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和绿色转型,试图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⑵法治化治理:福建省“从山顶到海洋”的生态治理大格局和埇桥区“五抓五持续”法治政府建设,为地方治理提供了制度化范本。
三、转型路径:从“赛跑”到“共治”的制度重构 破解地方政府竞争困境,需从财政契约、考核机制和治理逻辑三方面推动系统性改革: 1. 重构财政分配契约 ⑴动态调整税收分成比例:扩大转移支付规模,缓解“财权—事权”矛盾。 ⑵规范土地财政:遏制非理性竞争。 ⑶强化生态补偿机制:横向生态补偿覆盖更多流域。 2. 优化官员考核体系 ⑴降低GDP权重:增加绿色GDP、居民收入、科技创新等指标。 ⑵建立跨周期考核机制:避免短期行为。 ⑶落实生态责任制:安徽模式通过“党政同责”倒逼干部摒弃牺牲环境换取增长的短视行为。 3. 强化市场化导向 ⑴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 ⑵通过“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河北“双盲”评审([3])和重庆“一业一证”以制度型开放取代低效补贴。 4. 完善监督与协同机制 ⑴建立跨区域协调平台:防止“政策套利”和恶性竞争。 ⑵加强地方债务监管:防范系统性风险。
⑶技术赋能治理:辽宁与上海的AI治理规范为技术创新划定边界,避免技术异化风险。
四、政策与实践的融合:从“赛跑”到“共治”的新逻辑 上述政策共同指向一个核心趋势:地方政府治理正从“以GDP为核心”的单一竞赛,转向“法治化、生态化、智能化”的多维共治。金思宇如是说。例如: - 生态优先(安徽模式)通过责任制倒逼绿色转型,替代传统“规模焦虑”; ⑵法治化营商环境(重庆方案)以制度型开放取代低效补贴,降低企业成本; ①AI治理规范(辽宁与上海)为技术创新划定边界,避免技术异化风险。
这些政策不仅为地方政府提供了转型工具,也重新定义了“政绩”的内涵——从“看得见的增长”转向“可持续的发展”。未来,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契约、考核机制和治理理念需进一步协同,才能真正实现“为增长而赛跑”向“为共治而转型”的跨越。
结语:从“零和博弈”到“共同体治理”
地方政府竞争机制曾是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推手,但其副作用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日益凸显。破解“为增长而赛跑”的困境,需要跳出“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转向“共建共享”的治理理念。正如周黎安教授所言,地方政府竞争的有效性在于其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兼容性——未来的改革方向,应是让地方政府在“多目标锦标赛”中,从“运动员”转变为“服务者”,从“单打独斗”走向“协同共治”。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破解“GDP涨了,我们却越忙越穷”的困局。
参考文献: 1. 新华时评·年中经济观察:充分释放财政政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效能(2025年07月25日) 2. 华夏时评:以“超预期”政策,全方位扩大内需(2025年08月01日) 3. 冀时评|政策护航河北民营经济新发展(2025年08月08日) 4. 岱下时评|以“政策组合拳”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2025年08月08日) 5. 新华时评:别让政策红利被市场吞噬(2025年08月09日) 6. 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福建省委、省政府发布重要实施意见(2025年08月09日) 7.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规定(试行)》(2025年08月09日)
8. 埇桥区“五抓五持续”释放法治政府建设效能(2025年08月08日)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合作贸易企业协会数字经济专业委员会顾问、远望智库产业顾问)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