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总理对国企强化“人工智能+示范引领讲话精神
李 锦
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此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会议提出,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会议对国有企业予以特别强调。
01
对总理讲话精神的理解 对待总理的讲话精神,我们要弄清三个问题 一、这次会议提出的是“人工智能+”,不是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强调技术本身,“人工智能+”更加强调的是跟行业、场景的融合。
二.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要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推进“人工智能+”行动,我国拥有全球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我们有41个工业大类,666个小类以及14亿人口市场,为AI应用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三、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国企作为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支柱,在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打造开放场景示范方面,肩负着独特且关键的责任。 02
今年以来国家对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非常重视 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多次开会或者发出文件。
2月,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召开了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要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多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深圳等多地也陆续发布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政府工作报告》予以特别强调。全国两会之后,国家数据局、商务部、国资委、工信部等多部门对“人工智能+”进行部署,包括推动高质量数据供给、建设数字新基建、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等多个方面。
在近日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AI+文旅、AI+教育、AI+工业、AI+金融、AI+办公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同行的场景和各类AI终端应用产品,吸引着与会者的目光。
7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上海出席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开幕式并致辞。新华社发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多方面具体要求,包括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
国有企业要响应总理的号召,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我们也注意到,在面对人工智能的态度上,在国有企业有两种较为典型的矛盾心理。一方面,有的企业对上马AI项目非常迫切,希望快出应用、快见效果,对应用前景充满希望;另一方面,有的企业在推进一段时间后,就停滞不前、失去热情,因为目前应用多局限于知识问答、简单客服等场景,应用效果也难以评价,导致期望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容易产生较大的心理落差。实际上,离中央的要求有差距,且差距不小。 03
国企落实总理讲话精神要从五个方面努力 国有企业怎样响应总理的号召,其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 担当“国家战略任务”的排头兵,打造高水平示范标杆。 承担重大专项与前沿探索,主动承担国家AI重大科技项目,在关键核心技术(如大模型、自主芯片框架、可信AI、类脑计算等)攻关上发挥主力军作用,突破“卡脖子”难题,并建设国家级或行业级高水平示范工程(如智慧能源网络、智能制造灯塔工厂、智慧港口集群、自主可控的金融风控平台等)。 利用自身在关键基础设施(能源、交通、通信)、重要支柱产业(制造、金融、建筑)等领域的规模优势和场景深度,率先落地AI应用,形成具有行业引领性、经济效益显著、安全可控的标杆案例,为全行业提供可复制的路径和经验。
引领负责任AI实践。在数据隐私保护、算法公平性、系统安全性、伦理规范等方面率先垂范,建立国企标准,推动建立可信、可靠、可控的AI应用体系,树立行业规范。
第二、 开放核心场景资源,搭建“试验田”与“连接器”。 开放高价值、高壁垒场景。主动开放自身拥有的、难以被其他企业获取的高价值场景(如电网实时运行数据、大型港口复杂调度、高端精密制造产线、大型金融交易平台、核心交通枢纽管理等),为AI技术创新提供“真实战场”和验证平台。这是国企最具独特价值的贡献。 建设开放创新平台。牵头或深度参与建设国家级、行业级AI开放创新平台,提供算力、数据(在合规脱敏前提下)、工具链、测试环境等资源,降低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创新的门槛。例如,开放特定工业质检场景的数据集和接口、提供城市治理的仿真沙盘等。
成为“产学研用”的枢纽。利用自身庞大的产业链地位和应用需求,有效连接高校、科研院所的前沿技术、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力与自身丰富的应用场景和产业资源,加速技术转化和生态协同。
第三,赋能产业链供应链,推动“人工智能+”深度融合。 “ 链长”引领。作为产业链“链长”,利用AI技术优化自身运营(如供应链智能预测、智能排产、设备预测性维护)的同时,将成功经验和解决方案向上下游(特别是中小供应商和服务商)输出,带动整个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和韧性提升。 建设行业共性平台。投资或牵头建设服务于特定行业的AI赋能平台(如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能源服务平台、智慧农业服务平台),提供通用性AI工具、模型和解决方案,降低整个行业应用AI的门槛和成本。
孵化新业态新模式。利用AI技术探索和孵化新的业务模式和服务形态(如基于AI的能源交易、个性化金融服务、智能建造新模式),推动产业变革和价值链重塑。
第四, 构建开放合作生态,促进协同创新。 主动拥抱多元合作。积极与领先的科技企业(包括民企、外企)、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型初创公司建立开放、灵活的合作关系(如联合实验室、创新中心、孵化器、产业联盟),共同研发、测试、部署AI解决方案。 推动数据要素合规流通利用(核心难点)。在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试点数据(特别是行业数据)的确权、定价、脱敏、共享、交易机制,为AI训练和应用提供高质量“燃料”。这需要国企在数据治理方面做出表率。
贡献标准与规范。 积极参与国家及国际AI标准、规范、评测体系的制定,将自身在大型复杂场景落地中的实践经验转化为行业标准,促进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发挥“压舱石”作用,保障安全可控与可持续发展。 坚持自主可控。在核心系统、关键场景的AI应用中,优先采用国产软硬件技术和解决方案,或积极推动国产技术的迭代成熟,保障国家经济命脉的安全稳定运行。 注重长期投入与风险管控。AI研发和应用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国企应发挥其资本雄厚、经营稳健的优势,进行战略性、长期性投入,并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管控机制,容忍合理的试错成本。
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和培养兼具行业知识与AI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的内部AI研发和应用团队,同时通过开放合作汇聚外部智力资源。
04
国企在AI示范与开放场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 怎样才算做好?国企在AI示范与开放场景落地中的核心作用表现在: 做“引领者”,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上率先突破,打造国家级标杆。 做“开放者”,开放核心高价值场景和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降低社会创新门槛。 做“赋能者”, 带动产业链升级,构建行业共性能力,孵化新业态。 做“连接者”,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构建繁荣生态。 做“守护者”, 保障安全可控,推动负责任AI和可持续发展。 国企要真正发挥好这些作用,需要克服内部机制(如考核激励、容错机制)、数据壁垒、跨部门协同等挑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市场化的机制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拥抱AI变革。这不仅关乎国企自身的转型升级,更对推动国家整体AI战略落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