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的最后,作者强调:“历史首先是这一遗产的创造和记录;进步就是遗产的不断丰富、保存、传播和利用。对我们而言,研究历史不仅仅在于对人类的愚蠢和罪恶给以警示,也是要鼓励人类铭记有价值的先人。过去不再是一个恐怖陈列室,而是变成了一座英灵的城市,一个广阔的思想国度,那儿有无数的圣哲贤明、政治家、发明家、科学家、诗人、艺术家、音乐家、有共同爱好的人以及哲学家,他们谈笑风生,有说有笑,有跳有唱,有雕有刻。”(第182页)这就在不经意间,回答了第一章“犹豫”的第一句话“在历史学家的研究接近尾声之时,他将会面临这样一个挑战:你们研究的东西究竟有什么用处?”(第1页)也就是说,作者追求的,是历史对文明的保存、记忆和薪火相传,这样的气度和境界,值得我们所有人尊重。 专家解读之二 重视从人类文明史视角考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兼评《历史的教训》一书 任建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杜兰特夫妇的《历史的教训》一书虽然只是一本不到10万字的小册子,但却是他们有关人类文明史的一系列丰厚研究成果的高度浓缩和凝练。这本小册子提醒人们应当重视从广阔的历史、世界以及多学科视角看待人类社会的文明演进以及很多的具体现象,包括腐败和反腐败,非常值得人们仔细的研读并展开深入的思考。本评论将侧重于腐败和反腐败问题。 从历史、世界、多学科三个维度研究人类文明史 杜兰特夫妇研究的是人类文明史,试图要回答的是一些有关人和人类的深层次问题:什么是人性,什么是人类行为的本质,以及人类的前途究竟会如何?(第6-7页)。其研究方法具有多维性和广阔性。具体来看,主要是三个维度,即历史、世界和多学科。在每个维度上都具有相当的广阔性。 首先是历史维度。杜兰特夫妇试图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纵深上来探讨人类的本质问题。在他们看来,仅停留在一个很短的甚至是较长的、很长的时期内,都很难看出人类的本质。在他们的研究中,从他们的历史纵深尺度来衡量,所谓的“人类历史”(人类产生以后的历史,更准确地说是有文明记载的人类历史)“只是宇宙中的一瞬间”(第9页),“只是生物学的一个片段:人类的生命是陆地和海洋生命沧桑变化的一部分。”(第17页)可见,他们试图延展的历史纵深是何等的广阔? 其次是世界维度。浓缩成《历史的教训》小册子的是杜兰特夫妇的多部原著,其中主要是《世界文明史》。《世界文明史》共有11个分册,囊括了世界上的所有主要文明。从这些分册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包括:东方、希腊、凯撒、基督、路易十四、伏尔泰、卢梭、拿破仑。恐怕给中国读者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关于中国文明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和事件的讨论,例如王莽、王安石、科举制等。可见其世界横向维度的广阔性。 再其次是多学科维度。威尔·杜兰特教授主要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当然,他也在哥伦比亚大学短暂地研究过生物学。可是,为了探究人类本质问题,他采用了惊人地广阔的多学科维度,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学科门类。在每个学科门类中,又分别涉及多个学科,包括哲学、人类、宗教、伦理、种族、心理、历史、经济、政治、战争,天文、地理、地质、生物等。 不论是在重要研究问题的选择和聚焦上,还是为研究重要问题所采用的广阔视角以及方法上,都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正是因为杜兰特夫妇的研究选择了最为重要的问题,采用了如此广阔的视野和方法,因此,其研究所获得的一些结论:人类文明史提供给人类的教益,就具有重要的价值,至少值得人们去深思。 反腐的理想境界,即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正如书名所言,《历史的教训》一书主要的结论性贡献是关于人类文明史上的一系列教训或教益,这些教益对人类未来的文明演进来说是弥足珍贵的。鉴于本评论所讨论的重点问题是腐败与反腐败,这里仅涉及书中有关人类本质,主要是人性以及人类文明演进趋势方面的一些观点。 首先,作为人类重要本质的人性,具有双面性,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具有基础性,其变化是极为缓慢的,甚至在人类迄今为止仍十分短暂的历史上,还看不出它的明显变化。本人十分认同杜兰特夫妇的这些观点。 在讲到人类社会的战争、腐败、风气不良以及种种罪恶时,尽管杜兰特夫妇提及人性中的很多缺陷,例如,贪婪、自私、好色、骄傲、欲望等(第61、137、169页等处,这里的部分人性要素被作者归于积极层面,评论者并不认同),但客观理性地看,人性具有双面性。人性中同时具有善和恶,好和坏,积极和消极两个面向。他们认为,人性是人的本能所形成的习惯以及伴随着的各种情绪的总和(第45页)。在他们所列出的人的性格元素表(第44页)中,无论是关于本能、习惯还是情绪,都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进行了描述。人性中天然地、同时地具有这两个面向,这似乎是很矛盾的、不可能存在的情况,但这却是客观的存在。选择其一而否定另一面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正因如此,本人一直认为,所谓东方儒家文明主张人性善和西方基督教文明主张人性恶,以及到底哪个正确的争论是毫无意义的。 尽管从理论上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性一定会有所改变,但人性的变化却是极为缓慢的。就已知的历史来说,人性并未发生多大的改变(第45、167页)。这种人性的相对稳定性,应该是人性的一个基本的、深层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人性改变了人类历史,而非历史改变了人性。或许人性的这种稳定性就源于人性的双面性特征。因为对立统一的东西,往往可以持久。 人性的这些特点,就决定了它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基础并不在于人的理想、价值之类的东西(第43页)。这些观点告诉我们,必须客观、辩证、理性地看待人性。对于那些可能对人类社会有较大影响力的政界、学界和商界领袖们来说,尤其不能片面地看待人性,不应该试图通过改造人性来实现其社会变革蓝图。反对腐败,实现政治廉洁,应该说就是一个宏伟的社会改造计划,但也不应该试图通过彻底改造人性来实现。以反腐败的一个理想境界,即实现“三不”(“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来看,现实的目标应该是实现前两个“不”,即使试图实现“不想”,也主要不是通过改造人性使然。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