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平原的女子,不仅穿着艳丽,性格也十分风流。在大田劳动的红红绿绿们看到我们,有时招招手,有时哟嗬几声,听得出,这不是礼貌,而是一种无名的挑逗。有一次,同伴“汤鸡”兴致来了,回应她们哟嗬了一声,立刻引来对方的频频招手,然后是哈哈大笑。我们开玩笑,“汤鸡”若再哟嗬几声就不用走了,在这当上门女婿算了。后来听说,69 年知识青年下乡,这里三、四十岁的寡妇找二十来岁的男知青屡见不鲜。 这里人的穿着亮丽光鲜,住房却不怎样。很少见到成片的村庄,农舍星星点点的散落在广袤的大地。房子是用竹篱笆做成,糊上泥巴,条件好的再贴上纸。房顶是厚厚的茅草。房子没有砖也不用瓦。屋里的摆设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 “家徒四壁”。很惊异这里的居住条件与衣着反差如此之大。后来才明白,这里是洪涝灾区,水涨上来了,房子就会被冲倒,所以不要过多的家俱,房子也简单,随时准备冲倒,随时准备重建。改革开放后,这里的居住条件自然会大为改善, 年青人绝对不会想到四十多年前,他们的父辈是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不要以为这里很穷,其实很富足。有首歌谣,湖北沔阳洲,十年九不收,倘若一年收,狗都不吃粥。那是说的解放前,解放后,十年五收是有的,生活自然会好,所以才有了大红大绿、才有了风流性格。 在江汉平原走了两天便到了洪湖。洪湖是个小县城。古色古香,小巧玲珑。城外有个小公园,围了一个小湖。这当然不会是当年红军闹革命的地方,只是建一个模型,让人去意淫。我们去的时候,湖中依稀可见残败的荷叶。这与洪湖当时的处境颇为相似。当时,北京城里打倒贺龙的大字报满天飞,虽然当局还没把他正式“端”出来,但天下人都知道,垮台是迟早的事。歌剧《洪湖赤卫队》中,贺龙最喜欢听的“跟着贺龙闹革命,红旗飘飘打胜仗”,已经改成“工农齐心闹革命,红旗飘飘打胜仗”。洪湖因著名的《洪湖赤卫队》吸引天下来客,又因贺龙的即将垮台而蒙受冷落。仿佛一个失去靠山的歌手在做最后的谢幕演出。 我们在洪湖还真看了场文艺演出,这也是我们长征途中看的唯一的一场文艺演出。演出的节目,大多数是串联到此的外地红卫兵排演的,也有当地文艺团体演出的。红卫兵演出的不外乎是“拿起笔做刀枪”的歌舞。看多了,没味道。当地的节目有渔鼓、小曲,歌舞。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既不像歌舞又不像戏曲的节目,一年青女子与一老汉摇船上来,且舞且唱,女子大红大绿,舞步轻盈,娇媚迷人,老汉长须盘发、刚劲挺拔。唱的什么,忘记了。我们因是从广 西徒步串联而来的,剧场照顾我们坐在前几排,台上的演员相貌、表情纤毫可见。我一眼就认出台上这俩人。原来,那天下午,我们在洪湖街上闲荡,看到饭馆里有红烧野鸭子,二角钱一份,破天荒的在馆子里吃了餐饭,在野鸭子中还吃出了致它死命的铁砂。吃饭时,这一男一女也在吃,女子身材娇小玲珑,楚楚动人,闷闷不乐。男人大大咧咧,左顾右盼,俩人吃完饭匆匆离去。当时我就在忖度,这会是俩个什么人?没想到在台上看到了。台上的女子活泼开朗,魅力四射,与台下的形象迥然不同。继而又好奇,既然是文工团的,晚饭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吃?一连串的疑问,当然永远不可能解开。但也让我永远记住了这难忘的演出,难忘的洪湖。 离开洪湖,我们第二次渡长江,拜谒三国赤壁。 从洪湖的乌林上船,过长江,便是大名鼎鼎的赤壁。望着并不宽阔的江面,并不险要的地形,怎么也想象不到二千年前这里会发生旌旗蔽日、烽火连天,死伤无数的惨烈战争。乌林不见林,是一片平坦的沙滩;赤壁有巨石,更多的 是茂密的树林。我们在林子里发思古之幽情时,“卫子”在低头寻找东西,忽然高高举起一把锈迹班班的铁器,大声说,看看,当年赤壁大战的武器。我们不信,但只要低头细看,满地确实是锈坏了的铁渣,也能看到较完整的象矛一样的铁器。“卫子”说,乌林才是赤壁大战的主战场,他在那就在寻找大战的痕迹,没找到。也许是沙滩掩埋了,没想到在赤壁却发现这样多的残留物。这成了我们这支长征队遇到的一个巨大历史谜团。说是赤壁大战留下的文物吧,不大可能,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距1966年有1758年之久,再多的铁器不也会被后人拾完?何况其中还有个1958年的大炼钢铁,天下王土莫不砸锅卖铁以完公差,这里何能免乎?说不是赤壁大战留下的器具吧,那又会是谁留下的,日本人?国共内战?印象中这里都没发生大的战事,而且,我们看到的都是冷兵器,以矛居多,现代打仗不会用。就算是日本人留下的,1958的大炼钢铁也会吞噬已尽。“卫子”后来说,他问过附近的农民,农民说这东西多的是,58年捡了一些,那捡得完?1982年,我曾又一次重游赤壁,到了那一片林子,无论怎样寻找,也看不到一点铁屑。1994年第三次游,那里已建成景区,古木森森,绿草茵茵,再想寻得铁渣更是不可能。“卫子”去世了,不知他那曾经保存的铁矛还留在世上否?偶然与“黑子”聊起这事,省级考古专家的他也唏嘘不止,没有了实物,不管我们怎样说亲眼所见当年赤壁曾有大战留下的铁器,谁都不会相信。 在湖北的长征还有段有趣的经历。我们从武汉开始,便彻底摆脱了铁路线,找一些有意义的地方去走。离开武汉,我们选择了东线,从黄陂进入大别山区。那时,恰逢美国轰炸了越南的河内,中国各地民众举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声讨美帝国主义。不知是谁提议,我们也要用实际行动来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战争,早晨不吃早饭走四十里,上午、下午再分别走四十里。一天走一百二十里。现在看起来这个举动有点滑稽,你在大别山走路走得再多,美国佬也不会少投一颗炸弹,越南人民也不会受到什么鼓舞。不过,那个年代,什么事都可与世界革命挂上钩,考好一次试是为了解放人类,节约一张纸可以支援亚非拉人民的革命斗争。更何况我们是在实实在在的走路?这个倡议得到大家一致同意。连续五天急行军600里,穿过麻城、红安、大悟山、进入河南。 河南 贫穷是万“陋”之源 早就听从北方回来的学生说,窝窝头不好吃。一踏进河南,窝窝头就成为我们的主食,伴随我们走完河南全境。也伴随我们对当地农民贫苦生活一步一步的认识。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