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思宇时评】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蓝图

【思宇时评】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蓝图

时间:2025-08-24 17:17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金思宇
本文拟从科技创新、消费振兴、全球协作、青年赋能及风险应对五个层面,系统论述中国如何借助系统思维构建“科技—产业—社会”正向循环生态,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未来展望:科技赋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蓝图
 

  金思宇/文


 

  引言:处于时代转折点的中国路径
 

  在全球一体化与科技革命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人类社会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工智能正在改写生产规则,清洁能源持续重塑发展方式,数字经济不断消融物理边界。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坚持以“创新驱动”与“开放协同”为双引擎,积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新型道路。无论是“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顶层设计,还是“双碳”目标与“一带一路”倡议的全球实践,均彰显出中国对国内产业转型的深远谋划,以及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承诺。

  未来十年,将是科技爆发与产业升级的黄金阶段,也是中国实现从“追随”到“引领”转变的战略周期。本文拟从科技创新、消费振兴、全球协作、青年赋能及风险应对五个层面,系统论述中国如何借助系统思维构建“科技—产业—社会”正向循环生态,为世界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一、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1. 数字化转型重构商业逻辑

  ⑴人工智能与量子信息突破:中国计划于2030年前构建“量子互联网”试验网络,推进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在金融、医疗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拉动相关产业链规模突破10万亿元。

  ⑵新材料与高端装备突围:包括透明聚酰亚胺薄膜在内的关键材料研发突破,将助推柔性电子、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成长。预计2031年,中国在全球高端材料市场占有率将从15%提升至30%。

  2. 绿色科技推动发展方式转型

  ⑴新能源与低碳转型协同推进:借助光伏、风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技术成熟与成本优化,2030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预计提升至60%,新型储能技术成本有望降低50%。

  ⑵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三北”防护林等重大生态工程通过与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模式融合,预计至2030年覆盖80%以上县域,推动区域GDP年均增速达5%。以格尔木枸杞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借力锁鲜科技与高附加值产品开发,2030年全产业链产值或突破500亿元。

  3. 区域协同推动创新网络构建

  ⑴京津冀:研发与制造双融合:通过强化基础研究、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京津冀地区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推进绿色科技与数字经济集成创新。

  ⑵长三角:打造国际科创枢纽:依托交通一体化与开放创新机制,长三角将持续提升全球资源集聚能力,预计2035年成为具有核心话语权的世界科技中心。

  ⑶粤港澳大湾区:跨境协同与产业孵化:通过深化粤港澳科技合作机制,重点布局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2030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二、消费升级:打造内需主导的增长韧性
 

  1. 体育消费成为新增长极

  ⑴赛事经济乘数效应凸显:马拉松、电子竞技等头部赛事带动餐饮、住宿与装备销售年均增长20%,2025年体育服务业总体规模有望突破3万亿元。

  ⑵智能体育激活新消费场景:智能穿戴设备、虚拟现实健身体系等产品市场渗透率将达40%,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

  ⑶乡村体育开辟下沉市场:冰雪、徒步等小众运动向县域延伸,覆盖超过500个县级单元,逐步形成“体育+文化+旅游”复合业态。

  2. 文体旅融合增强国际吸引力

  ⑴ 赛事IP与文旅资源联动:珠海“赛艇公开赛+电影节”模式将推广至10个以上国家级文体旅融合示范区,吸引国际游客实现年均15%的增长。

  ⑵美食文化加速出海:借助数字化营销与跨境电商,“岭南美食”全球品牌建设持续推进,2030年相关产业链规模预计达到2000亿元。
 

  三、全球协作:拓展新兴市场的战略空间
 

  1. 海洋经济开启新赛道

  ⑴高端海洋休闲装备制造: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中国游艇、帆船等产品出口额2031年预计实现1200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25%。

  ⑵深海与深空装备产业化:深海机器人、深空探测设备等高端装备进入量产阶段,带动相关产业链规模达到万亿级。

  2. 跨境文旅与制度型开放

  ⑴粤港澳游客服务升级:“珠海食力派”模式扩展至大湾区全域,2025年过夜游客总量目标为3000万人次。

  ⑵过境免签政策持续优化:240小时过境免签覆盖更多国际枢纽城市,推动入境游收入实现年均10%增长。
 

  四、青年赋能:构筑创新与责任共同体
 

  1. 青年科技人才引领产业变革

  ⑴高精尖领域集聚创新动能:通过“青年科学家计划”引才10万人,聚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前沿领域,培育100家以上独角兽企业。

  ⑵体育人才国际化进程加速:CBA联赛培育30名国际级球星,带动体育培训、经纪等衍生业务规模突破500亿元。

  2. 青年创业与社会价值共创

  ⑴创新孵化平台广泛覆盖: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建设“青年创新工场”,2030年目标孵化10万家初创企业,重点布局智能制造与绿色科技。

  ⑵公益行动助推可持续发展:青年组织发起“千村计划”,助力1000个村庄实现产业生态化转型。
 

  五、风险应对:构建发展与安全并重的治理体系
 

  1. 科技伦理与创新监管协同

  ⑴人工智能立法与治理体系建设:2026年前推出《人工智能伦理治理法》,构建技术、社会、政策三者协同的治理框架。

  ⑵基因编辑国际伦理共识构建:推动制定全球共同认可的基因技术伦理准则,防范技术滥用风险。

  2. 区域协调与均衡发展

  中西部崛起提速:“东数西算”、跨区域文旅协作等重大项目持续推进,2030年中西部人均体育消费达到东部地区的70%,生态产业占区域GDP比重提升至15%。
 

  结语:以系统思维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从科技的“硬突破”到文化的“软联通”,从绿色转型的“生态账”到全球合作的“开放局”,中国正在多维度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未来,以消费升级为牵引、设备更新与以旧换新为抓手的内部循环,将激活万亿市场空间;而以人工智能、量子科技为代表的前沿创新,将持续重塑全球竞争格局。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挑战中育新机,中国正将宏伟蓝图转化为生动现实。
 

  总结:全球视野下中国的责任与路径
 

  中国的发展不仅是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更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未来,中国应在以下方面持续发力:

  1. 强化科技开放协作: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与技术转移平台,深度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建“人类科技共同体”。

  2. 提升绿色治理领导力:以“双碳”目标为导向,建设国际化的绿色金融与碳交易市场,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3. 激发青年创造力:完善青年创业政策与社会支持体系,使青年成为推动创新、引领变革的中坚力量。

  4. 统筹发展与安全:在技术创新与伦理治理、区域协同与全球竞争之间寻求动态平衡,建设包容、韧性、可持续的发展生态。

  正如金思宇所言:唯有以系统思维整合“科技—产业—社会—生态”的多维变革,以开放姿态迎向全球与合作,中国才能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力量,为21世纪的世界发展注入稳健而持久的动力。

  (作者金思宇系经济学家,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邀研究员)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