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维护《联合国宪章》,为世界绝望角落带来希望
金思宇
1945年6月25日,饱受战火摧残的人类在旧金山缔造了《联合国宪章》,以“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的初心,宣告“全球尊严、发展和安全将是共同责任”。这部承载着人类和平愿景的里程碑文件,历经80年风雨,却在今日的国际舞台上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当霸权主义的阴影笼罩全球,当强权政治的逻辑凌驾于规则之上,《联合国宪章》的基石地位正被某些国家的“合则用,不合则弃”行径侵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警告振聋发聩:“我们必须抓住时机,坚定地选择对话与外交,而不是破坏性战争。”这一呼吁不仅是对国际社会的警示,更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刻叩问。
一、宪章精神的衰落:从“希望宣言”到“被践踏的承诺”
《联合国宪章》诞生于二战废墟,其序言开篇即庄严宣告“我联合国人民……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共理国际事务”。然而,80年后的今天,宪章的庄严承诺却在某些国家的行动中沦为“自助餐式菜单”。美国作为宪章的缔造者之一,曾以“自由世界领袖”自居,却在近年的国际事务中屡次撕碎自己的承诺:从2025年6月对伊朗核设施的未授权轰炸,到持续支持以色列对巴勒斯坦平民区的空袭;从拖欠联合国会费至2024年累计超10亿美元,到退出《巴黎协定》《伊朗核协议》等多边机制,其“美国优先”的单边主义行径,将宪章第2条第4款“不得使用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的原则视若无物。正如联合国前助理秘书长乔丹·瑞安所言:“美国正在发出退缩信号,拆解它曾参与打造的体系。”这种对宪章的背叛,不仅动摇了多边主义的根基,更让无数战火中的平民陷入更深的绝望。
二、霸权主义的冲击:从“规则制定者”到“秩序破坏者”
宪章确立的主权平等、和平解决争端等原则,本应成为国际关系的“免疫系统”,却在强权政治面前形同虚设。美国及其盟友的所作所为,暴露出霸权逻辑对宪章精神的侵蚀。以巴以冲突为例,美国不仅长期偏袒以色列,甚至通过军售和外交施压,默许其对加沙地带的“定点清除”政策。这种“例外主义”思维,与宪章“主权平等”的宗旨背道而驰。更令人忧心的是,美国对伊朗核设施的打击,不仅违反《联合国宪章》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NPT),更直接摧毁了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监督下的和平核设施,动摇了全球核不扩散体系的信任基础。当一个超级大国可以随意绕开联合国安理会,以“防扩散”之名行侵略之实,宪章的权威性便被彻底架空。正如俄罗斯外交部指出的:“此举严重损害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威信。”这种“强权即公理”的逻辑,正在将国际秩序推向“破窗效应”的深渊。
三、重燃宪章之光:从“多边主义危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
面对宪章精神的衰落,国际社会亟需一场深刻的自我救赎。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的发言掷地有声:“宪章不是可以随意取舍的‘菜单’,而是国际关系的基石。”作为联合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以行动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从加入600多项国际公约,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从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互联互通,到设立国际调解院推动争端解决,中国用实践诠释了宪章“促成国际合作”的宗旨。这种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博弈的东方智慧,为破解安全赤字、发展赤字提供了新路径。正如古特雷斯所言:“如果美国仍然相信它曾倡导的价值观——和平、尊严和共同责任,那么它必须采取相应行动。”唯有摒弃“丛林法则”,回归宪章初心,才能让加沙的废墟中重新响起儿童的笑声,让苏丹的饥荒地区迎来援助物资的运输队,让乌克兰的农田不再被炮火吞噬。
四、结语:让宪章成为“救生索”,而非“旧时遗物” 站在宪章签署80周年的历史节点,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重温那个战火中的承诺:“我们决意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当美国轰炸机的轰鸣声在中东回荡,当巴勒斯坦难民营的哭喊穿透夜空,宪章的“救生索”作用愈发凸显。它不仅是一纸文件,更是人类对和平的集体宣誓。正如联合国前官员联合撰文指出的:“宪章并非旧时遗物,它既是警示,也是指南。”唯有各国以“旧金山精神”为灯塔,以对话代替对抗,以规则代替强权,才能让宪章真正成为“为世界最绝望角落带来希望的工具”。这不仅是对历史的告慰,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作者金思宇系中国智库高级研究员、泛亚智库学朮委员会主任、远望智库产业顾问、秦安战略智库核心成员、国盛战略智库成员)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