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仿冒“蓝底白字”传谣更具欺骗性更要严打

仿冒“蓝底白字”传谣更具欺骗性更要严打

时间:2025-08-06 14:42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丁静 沈昕
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网上接连出现3起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的恶性造谣传谣案件,均已被网安部门依法打击。

  据公安部网安局微信公众号消息,近日,网上接连出现3起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的恶性造谣传谣案件,均已被网安部门依法打击。其中,传播“昆明驾车撞人案131人死亡”,造谣“杭州自来水接入粪水”,虚构释永信事件虚假“警情通报”的相关人员,已被刑事拘留。

  这种假通报,不仅伪造信息内容,还仿照官方行文方式,冒充权威机关发声。一些网民说,这种通报“看上去很真”,而且数字和情节往往耸人听闻,让普通人难以分辨,往往能快速获得关注并实现广泛传播。如“昆明驾车撞人案131人死亡”谣言案中,白某某和陈某某造谣犯罪嫌疑人驾车冲撞行人导致131人死亡,而根据昆明市公安局交通管理支队的通报,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

  “警情通报”是公安机关权威信息发布的重要载体,因为需要一定时间去调查核实,往往不会在短时间内发布,这恰恰给谣言留下了发酵空间。“蓝底白字”一定程度上就是权威性和公信力的代表。以假“蓝底白字”的方式传播谣言,相当于盖上“官方印章”,更具迷惑性,也更容易获得关注和转载,破坏力也比一般谣言更甚。发布虚假“警情通报”,炮制恶性网络谣言,误导公众认知的做法,不仅消费了网民情绪,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还有可能引发公众恐慌,扰乱社会秩序。有的案例中,即便相关部门出来辟谣,仍有群众将假数据当做“真事实”,加剧了谣言的破坏性。

  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假“蓝底白字”造谣的查处力度,健全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为高效开展网络线索核查、案件侦办等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互联网平台是谣言传播的主要载体,应提高“技术管网”水平,完善网络谣言识别与预警算法研究,不断提升网络谣言打击效率。

  公众也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将官方账号和权威媒体当做信源,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携手共建清朗网络家园。 (丁静 沈昕)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