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李锦评说】李希讲话重视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原因

【李锦评说】李希讲话重视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原因

时间:2025-03-01 19:54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李 锦
李希讲话重视整治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李希讲话重视整治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李 锦


 

  27日公布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李希代表二十届中纪委工作报告,重视国有企业反腐败与整治“四风”问题。同一天,《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发评论文章《严查严治国有企业“四风”问题》。表明中纪委对整治国有企业“四风”问题非常重视。究其原因,除了国有企业的身份地位,就在于国有企业“四风”问题仍然严重,国企领域腐败和不正之风紧密交织,必须整治。
 

     1月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李希代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作题为《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的工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岳月伟 摄
 

  李希这次讲话的标题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是总结2024年工作,部署2025年纪检工作。自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文件。而《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必须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强化党的作风建设,为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国企领域“四风”突出问题,加强监督、从严执纪,让严的要求真正在国企落地生根。文章口径与李希讲话是高度一致的,落脚在“保障”二字上。同样,是对李希讲话的落实。

  我们先看李希这次讲话,直接讲国有企业的有四段:

  第一段,在对2024年工作回顾时,讲到以常态长效治理确保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走深走实。“聚焦国有企业‘四风’问题多发等共性问题,推动建立完善中央企业业务招待信息公开等制度。”

  第二段,指出“坚决整治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腐败。深化拓展金融、国有企业、能源、烟草、医药、体育、基建工程和招标投标等重点领域反腐,严肃查处政商勾连腐败。”这里点出的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大部分是国企。

  第三段,对2025年主要工作强调:“着重抓好金融、国有企业、能源、消防、烟草、医药、高校、体育、开发区、工程建设和招标投标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领域系统整治。”同样,着重抓好的领域,除了高校、体育外,还都是国企。

  第四段,“完成向中管企业全面派驻纪检监察组。稳慎有序推动有关派驻机构向国务院国资委管理领导班子的中央企业‘再派出’。”这是讲的组织措施问题。意思是所有中央企业都要由中纪委派驻。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深入推进,一些不正之风得到有效整肃,国企干部作风持续向好。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要清醒看到,国有企业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仍然顽强地存在,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党风廉政建设中重点整治的顽疾。可以从具体表现和形成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具体表现

  1.形式主义。重文件轻落实,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大量精力耗费在应付检查、填报表格上;表面工程,热衷打造"示范点""形象工程",实际效益低下却过度宣传包装;数据造假,虚报经营业绩,掩盖真实问题,如虚增营收、隐藏债务等。例如,某能源集团为应付环保检查,临时关停设备制造达标假象,检查后立即恢复污染排放。

 


 

  2.官僚主义。脱离基层方面,管理层长期不深入一线,决策与基层需求脱节;权力寻租,任人唯亲、搞小圈子,在招标采购、人事任命中谋取私利;推诿卸责,遇事"层层请示""责任甩锅",缺乏担当精神。例如,某央企子公司领导违规提拔亲属,三年内将侄子从普通职员晋升为部门经理。
  3. 享乐主义。违规享受方面,超标配备公务用车、办公室,借考察名义公款旅游;消极怠工方面,满足现状不愿创新,"躺平式"管理导致效率低下;特权思想方面,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安排业务,享受特殊待遇。
  4.奢靡之风。铺张浪费方面,豪华装修办公楼,举办高规格接待活动,超标宴请;挥霍公款方面,购买天价艺术品、奢侈品,违规发放福利津贴;资源滥用,在非核心业务上盲目投资,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例如,某省属国企斥资数亿元兴建仿古建筑群作为"企业文化中心",实际使用率不足10%。
 


 

  二、形成"四风"原因

  1.从体制性根源看,委托-代理关系失衡,国有资本"所有者虚位",管理者缺乏产权约束,易滋生短期行为;垄断性地位,部分企业依赖政策保护,市场竞争压力不足,削弱改革动力;考核机制扭曲,过度强调规模扩张和表面政绩,忽视质量效益。
  2.从文化惯性影响看,官本位传统,层级观念固化,"一把手"权力集中,民主决策机制虚化;人情社会渗透,关系网交织导致制度执行变形,"潜规则"取代明文规定;
 


 

  3.从监督机制看,内部监督虚化,纪检监察部门受制于同级党委,难以独立行使职权;外部监管滞后:审计、巡视等发现问题后整改落实不到位;问责力度不足,对违规行为"高举轻放",未能形成有效震慑。
  4.从思想观念滑坡看,理想信念淡化,部分干部丧失宗旨意识,将国企视为谋私工具;价值观异化,攀比享乐、拜金主义侵蚀企业文化,滋生腐败土壤。
 


 

  5.从制度执行看,"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流于形式,重大事项未经科学论证;薪酬体系与市场脱节,导致"逆向激励"(如高管年薪与业绩脱钩);信息公开透明度低,社会监督渠道不畅。一些奢靡享乐行为换上“马甲”、藏入暗处,以业务经营、市场营销等名义违规吃喝、违规收送礼品礼金等问题易发多发。国有企业一般体量较大、机构繁多,稍不注意容易滋生文山会海、层层加码、推诿扯皮以及“机关化”、“衙门化”等风气,影响企业经营发展。这种现象在当前尤为突出。
 


 

  显然,李希讲话重视国有企业“四风”问题的原因,在于种种现象的存在,有些仍然是严重的,一时治下去,一时又冒出来。国企领域“四风”顶风违纪问题依然突出,隐形变异现象凸显,风腐问题相伴相生。
  27日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严查严治国有企业“四风”问题》,强调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盯国企领域“四风”突出问题,加强监督、从严执纪,让严的要求真正在国企落地生根。我们注意到,2月18日至19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召开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会议要求,健全风腐同查同治机制,标本兼治破除“四风”顽疾,把严的基调一贯到底,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我们要坚定不移正风肃纪,必须突出综合施策、系统治理,着力铲除作风问题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一刻不停歇、半步不退让,以如磐恒心把国有企业作风建设进行到底。
  以上就李希讲话重视国有企业“四风”问题做点分析,回答“是什么”“为什么”问题,至于“怎么做”,就更是一篇大文章了。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