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必为基层干部减掉“初稿负担”
龙继辉 据报道,某地针对形式主义加重基层负担问题提出一系列减负措施,其中要求“严禁在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中,以各种理由要求地方单位起草初稿”,引发关注。(2月17日《人民日报》) 现实生活中,由基层提供“初稿”,是一个通行的做法,或者说是一个“潜规则”。这样做,确实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比如,基层的特点是什么?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优点或成绩?有哪些不足?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基层自己最清楚。由基层提供“初稿”,看似无可厚非,效果应该是最好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讲,由基层提供“初稿”,对于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的上级来说,常常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这也是上级乐此不疲地要求基层提供“初稿”的原因和“无赖”之举。由此,“初稿负担”便不可避免地成了基层的“难言之隐”。 但,存在的,不一定是合理合规的,更不一定是科学的。由基层提供“初稿”是增加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的典型。由于上级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都是上级“我的地盘我做主”。一般来说,下级通常都插不上话。因此,病根在上级而不在基层。但,上级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必须客观公正。如果由基层提供“初稿”,基层难免会带有一定的倾向,夹带“私活”是惯用的“伎俩”。在谈成绩时,常常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在谈问题和不足时,通常避重就轻。一句话,基层提供的“初稿”,完全可能开启了“美颜”功效,让上级真假难辨“美猴王”。为此就可能把不好的,考核成了较好的;较好的,考核成了很好的。特别是基层单位如果出了写作高手而又毫无底线,经过其“妙笔生花”的“精加工”,“初稿”就会完全失去“参考”意义,徒增上级的“改稿”难度。所以,务必为基层干部减掉“初稿负担”。 为基层干部减掉“初稿负担”,关键在上级。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少事多,没有不累的。可以说,基层主动要求提供“初稿”的可能性较小。但,也可能基层为了考核考个好成绩而“主动”要求提供“初稿”的可能。这也与考核的客观公正原则相悖,实在不可取。多数情况是上级硬性要求基层提供“初稿”。在不愿意的情况下,基层就难免图应付或者避重就轻,只谈成绩不谈不足,从而影响“初稿”的客观价值。所以,改掉“初稿负担”势在必行。 采取“四不两直”方式考察考核、监督检查,才是考察考核、监督检查的正确打开方式。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中,不仅要问基层单位,更要问人民群众。问基层干部时,要多听取不同部门、不同单位的基层干部的意见,使意见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同时,要注意发现不同部门、不同单位基层干部的矛盾说法,再深入调查核实,以彻底发现基层工作的真实情况。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百姓的夸奖。老百姓心中有杆秤。考察考核、监督检查、起草文件等工作时,要多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增大群众的话语权。 为基层减掉“初稿负担”,不可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由基层提供“初稿”的怪现象,由来已久,积重难改。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已经成了形式主义的一种顽疾。整治这种怪现象,不可能立竿见影。而且,要想使得整治工作持久见效,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所以,为基层减掉“初稿负担”,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