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习近平“改革不是改旗易帜”重要论述理解国企改革
李 锦 今天(16日)出版的第2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对改革的经验总结与要求两次强调“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引人关注。联想到国企改革面临改旗易帜的风险,不能不予以重视。
文章分为三部分,前面是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总结是从实践成果、制度成果、理论成果三方面说的。其中理论成果中有一条,强调“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今后怎么改革,第二部分标题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讲了一句“坚持守正创新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始终坚守的重大原则。守正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后面第一句实是小标题“改革不是改旗易帜”。习近平强调“我多次讲,我们的改革是有方向、有原则的”“该改的坚决改,不该改的不改”。
在总结经验时,讲了这一条,对下一步改革提要求时再讲这一条。尤其突出“改革不是改旗易帜”,而没有再用“既不”“也不”句式,表明领导这次讲话着重强调的是“改旗易帜”风险。习近平多次讲话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为什么习近平对“改革不是改旗易帜”念念在兹?值得我们深思。 因为现实中存在这种风险。从国企改革来讲,就始终存在既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走改旗易帜邪路的风险。而现在,突出的是防止改旗易帜邪路的风险。在党的十八大后、十九大后、二十大以后,都遇到过这样的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后,是否意味着放弃“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改革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否意味着放弃了“国有企业的核心功能”? 这需要我们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企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全面贯通起来深入领会。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反复强调,要“理直气壮”、“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他敏锐指出,“如果把国有企业搞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 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又再次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这是习总书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亡成败的战略高度,得出的重大科学结论。 党的二十大后,习近平又再次强调“要根据形势变化,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后来特意强调“核心功能在前”。 显然,习近平瞩意于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来进行的。 我们知道习近平同志始终强调突出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从另外 一个方面强调“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这就是他所恪守的守正创新思维,只有守正才能保证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只有持续创新才能更好地守正。 我觉得,很长一段时间对于国企改革有一个矛盾没有理清楚,我们到底是单纯企业改革还是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国企改革的守正创新,是与这对矛盾紧紧连系在一起的。如果以一般企业的改革来分析,或者说单纯以市场经济标准要求,我们的国企改革可能就走向西方改革的路子。我们在一阶段内过度的、偏窄的强调世界一流企业,就非常容易导致以美欧为代表的企业标准来衡量。西方发达国家在布局、科技、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确实有很多先进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对标、看齐的一面,但是片面的、过度的、简单的追求,便可能陷入这个圈子,忘记了国有企业的本质属性,容易陷入“改旗易帜”风险。 为什么前几年出现了国有企业改革忽视了功能使命?哪怕是二十大召开以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主题,我们有一些同志的思想弯子还是转不过来,还是不由自主地按照西方的企业标准去衡量我们的改革。实际上,就在于我们这个矛盾没有把握住,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也是风险所在。 前不久,国资委党委在上一期《求是》文章,用中国式现代化做标题,落在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能力上。鲜明表达了国资委的政治立场与态度。站位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支撑能力,能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 如果单纯以世界一流为标准,那就可能伤害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国企改革。中国式现代化与国企改革从根本性质上是不构成对立面、对立性的矛盾,从本质上是一致的。国企是国家的支撑,国有企业对国家的生存战略、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而言,国企应该起什么作用?我们现在的国企改革是党的二十大以后的国企改革。二十大的主题的改变,决定了国企改革主题的转变。也就是说,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进行的国企改革。所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提出了世界一流企业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四个月后,在《求是》杂志发表领导同志讲话时出现了核心功能。过去一年,又把核心功能放在核心竞争力前面。 我在2014年就写文章喊出国企姓“国”名“企”。他爸爸姓“国”,他自己的名字是“企”,这是一个最原始的道理。我们很多同志一直跟不上趟,左右动摇,在重大问题上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误解。就是因为对国有企业的根本属性看不准。因此,在当前,就出现对总书记关于核心功能的认识不到位,对于国有企业的三种能力,即行业引领能力、安全支撑能力、战略发展能力,认识也不到位。一个统筹兼顾的、守正创新的、综合平衡的改革方案,就很难拿出来。 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一流企业也不是对立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国企改革的方向,应当继续予以肯定。问题在于,国有企业改革,怎样坚持守正创新原则,在社会主义大方向中,探索中国国有企业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这是广大企业勇毅前行的方向和目标,这是变的内容;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旗帜决不动摇,这是不变的内容。而就在这“变”与“不变”间,我们才能找到适合的发展前行之路。今天,《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文章《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我们重新理解“改革不是改旗易帜”的机会。 当前,尤其要重视对习近平关于国企改革发展与党建重要论述的学习研究,加强面向企业的宣传、解读,及时澄清各种误读和歪曲,引导全社会正确理解党中央的战略考量,正确理解新一轮国企改革举措的现实意义、目标指向,拿出切实行动,以凝聚共识,筑牢国企改革的思想基础、理论基础、实践基础与群众基础。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