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2024年中国国企改革最大亮点是新质生产力机制探索

2024年中国国企改革最大亮点是新质生产力机制探索

时间:2024-12-13 09:37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李锦
2024年中国国企改革最大亮点是新质生产力机制探索——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关于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解读(节选)。

  2024年中国国企改革最大亮点是新质生产力机制探索

  ——在国网郑州供电公司关于政治局会议精神的解读(节选)
 

  李 锦


 

  12月9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10日上午,李锦为企业做政治局会议精神解读。

  ◎这个解读,是一个经济形势与国企改革形势的报告。

  ◎这个解读,提出国企改革形势的判断与分析。做出2024年中国国企改革最大亮点是新质生产力机制探索。这是学界第一次这样评价。

  ◎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国企解读做好准备。
 


12月10日上午,李锦在河南郑州为国网郑州供电公司讲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与国企改革新思路的形成》。
 

  在讲课之前,先和大家讲一讲中央政治局会议的精神,大家知道,我们党每年有四次政治局会议是专门研究经济问题的,其中12月初的政治局会议给出次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方向和政策目标顺序,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会“紧随其后”,根据框架做出更为具体的部署。这次会议用“超常规逆周期调节”这个表态表述,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积极”前面还要加一个“更加”。“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上次出现是金融风暴2008年,从2010年后就不见了,这是时隔十年后的再次出现。“稳楼市稳股市”,就是要稳住资产价格。昨天政治局会议开过了,有许多新精神。我现在把主要精神讲一下,利于大家及时掌握。
 

  01 对2024年经济工作的三个亮点的分析
 

  政治局会议精神共计1732个字,讲了两个问题,上面一半是讲的经济工作,下面一半是讲的纪检工作,为第四次纪检工作会议定调。我这里侧重讲一下经济工作,经济工作700多字,讲了三层意思,一是2024年形势看法。二是2025年工作任务,三是对2025年工作的要求。持续多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表述,微妙地变成了“更加积极+适度宽松”。两个词组合在一起是历史首次。未来一年,经济继续轰油门,这是个总基调。

  现在先讲第一个问题,对2024点的工作怎么看?政治局会议讲了三点,给人印象很深。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持续增强”,这是对2024年经济工作成绩的总体判断。在平稳中有些新产业、新业态已经开始布局和发力。尤其值得肯定的是科技实力,这一点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深深感觉到。

  “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风险化解有序有效,民生保障扎实有力,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将顺利完成”,这是对重点经济领域的判断。显然,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成为2025年,以及“十五五”及更长一个时期的主要突破方向。

  第一,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的评价,专门讲新质生产力,可见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重视的,也是满意的。新质生产力的形势发展得这么快,势头这么猛,这也是很多人在年初没有想到的。因为这几年口号提得不少,很多事情需要在漫长的时间里得到贯彻落实,这个大家也已经习惯了。现在对新质生产力这么重视,这两天看到了浙江省委书记王浩的讲话、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的讲话,其他几个省委书记,都给予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似乎成为政治性很强的问题,势在必行。

  国务院国资委对这件事情是极为重视的。从改革来说,三中全会放在“三个集中”的第三条,然而在实践中重视程度超过其他两个方面,其他方面不是不重视,但是大动作少,现在新质生产力的动作太多了。为这件事情,国务院国资委专门发了文件文章,开了多少次会议,特别是最近的国务院国资委和国家发改委关于科技投入机制建设的意见非常引人注意,我们都有点想不到。

  11月12日召开的地方国企改革和监管工作视频会议,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讲话。要健全国有企业推进原始创新制度安排,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安全支撑能力。要推进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推动国企进一步突出主业、聚焦实业,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这些思想,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内容,越来越突出。

  第二,是三大风险排除。7月16日的三中全会提出了三大风险。一个是房地产,一个是政府债务,一个是中小金融机构。下半年乃至整个一年。没有出现大的风险,这个是很难做到的,很了不起的。前几年,是2022年,在河南发生了村镇银行的风险,当时引起了全国的关注。今年,不断地看到村镇银行被取消、被解散,动作很多。   政府债务多大呀?一个县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债务,并没有发生爆炸的事件,安全排险,安全排雷,精准拆弹,我们的基层干部们费了多大的劲。总体上这三大风险,都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恶性事件,证明我们抓安全、抓稳定,抓排除风险,工作是得力的,这是很值得一说的事情。

  第三,经济形势好转。今年第二季度以后形势不太好,在9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开始,这期间国务院开了多次常务会议,一系列政策出台,扭转了这个局面。消息中讲了今年任务顺利完成,这个“顺利”是很不简单的。2024年中国经济总体呈V型走势,前三季度GDP同比分别为5.3%、4.7%和4.6%,四季度或回升至5%左右,预计全年增速为4.9%,基本实现“5%左右”的预期目标。这个一揽子的计划从9月底开始,效率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般要3个月到5个月时间,第四季度能上来,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我感觉到,2024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亮点很值得一说,大家可以进行反思,在困难到来的时候,七八月,大家都在焦心思,担心经济上不来。事实证明,困难在克服。中国经济这个大船有了新的动力,暗礁排除了,险滩过去了。年年困难年年过,十有八九年不顺利的,哪一年很好的,没有吧?但是都过来了,这点对我们增强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在防治风险中,在经济增长中,国有企业都出了大力,特别是国家电网总是冲在前面的,连续20年排在前列,被评为a级,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里不展开讲了。

  我们回过头来重点强调一下,新质生产力思想解放的程度有点出乎意料,为202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留下最有光彩的一笔,或者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就是从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建设迈开步伐的。也是2024年国企改革最亮丽的一章。
 

  02 2024年国企改革最亮丽的篇章
 

  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建设,2024年对国企改革留下最亮丽的一笔。这是相比较而言,其它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个方面。

  我们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看这件事情。

  第一个角度:从政治站位来看这件事情。国资委的文件,原来是讲新质产力和科技创新,后来就集中到原创技术创新,后来集中到原创技术的制度建设,也就是先进生产力转换为先进型生产关系。大家注意,国资委总是适时发表文章,展示国资委的思路。《党建研究》2024年第10期刊发国务院国资委党委署名文章《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是专门关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发的文章,是国务院国资委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体思路。这是对二十届三中全会“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落实。这篇文章提出,“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长期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特别是把“切实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视为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我当时写了文章,提醒国有企业党委书记们认真学习、用心领悟,深得其中三味。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已经提到这种政治高度。

  第二个角度:从思想解放,也是从机制建设上看。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出台政策措施,推动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央企业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资本支撑。其中明确,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存续期最长可到15年,中央企业要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战略引导、产业应用、资源对接、资本运作等支持,符合条件的优质项目可以通过市场化方式由中央企业并购,也可上市、股权转让。针对国资创业投资“不敢投”“不愿投”等问题,健全符合国资央企特点的考核和尽职合规免责机制。

  创投政策还提到中央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合理容忍正常投资风险,根据投资策略合理确定风险容忍度,设置容错率,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项目的基金,可设置较高容错率。在各类监督检查中,更加关注基金投资组合整体而非单个项目、关注功能作用和战略价值而非短期财务盈亏、关注未来长期发展趋势而非当前阶段性问题。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中央企业有序规范推进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作,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资本支撑。

  大家可以回顾一下,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来,讲机制建设,哪一个文件讲得这么具体、这么到位。没有过的。

  第三个角度:从实际工作来看。今年两会期间,国资委主任张玉卓指出,将对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三家汽车央企进行新能源汽车业务的单独考核。特别引人注意的是国资委副主任苟平在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一套表态,非常引人注意。新能源汽车这么快就上来了,在这上来的过程中。哪些是新能源属于技术方面的,哪些属于改革方面,的确是值得总结。听说,针对中国一汽、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这三家中央汽车企业的新考核办法正在讨论中,包括市场占有率、利润结构、科技创新以及安全生产等数项新指标,均可能会被纳入新考核体系中。对三家汽车央企考核的调整,其核心目的不仅在于促进企业内部优化,更在于激励央企实施投资并购,深度融入新能源市场的专业化整合进程。

  正是在国务院国资委的积极推动下,汽车央企正积极应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种种挑战,加速新能源转型。这包括加大对新能源技术研发的投资力度,同时,深化与国内外杰出供应商及合作伙伴的协作,携手构建更为健全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此外,为增强市场竞争力,三大汽车央企或将开展一系列并购与整合行动,旨在扩大规模、提升影响力,并增加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份额,力求在这一战略新兴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此背景下,三大汽车央企均制定了各自的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中国一汽设定了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务必达到50万辆的目标;长安汽车则规划在2024年实现新能源车销量75万辆,2025年达到120万辆,并展望2030年新能源销量将达到300万至350万辆;而东风公司则雄心勃勃地计划在2025年前,率先实现自主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百万辆。前几年,加起来还不到40万辆。奇迹是怎么产生的?有什么国企改革新鲜的经验,应该好好总结。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上月,8大央企携手,低空经济国家队大集合。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联合航天科技、中国商飞、中国星网等7家央企集团成立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这方面事情多得很,触目皆是。
 


 

  第四个角度:从统计数字来看。我们还可以从两组数据,更具象地感知“科技创新”的情况。 一是,2024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9.4%,继续高于全部制造业投资9.2%的增速。高技术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9.8个百分点。二是,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24年中国排名上升至第11位,拥有26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连续两年位居世界第一。

  国有企业最新数字还没有统计出来。到明年1月10以后,各种数字出来了,大家就看明白了。而且这些数字可能是很好看的,很有说服力的。
 



 

  03 2025年,新质生产力仍然是国企改革最亮丽的一章
 

  下一步,国务院国资委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指导中央企业有序规范推进创业投资基金设立运作,建立创业投资与创新项目对接机制,推动国有资本加大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布局,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资本支撑。据我调研,以时间换资本的“合肥经验”“深圳经验”“盐城东方经验”,是另外一种模式,我看更值得总结推广。

  这只是一个方面。我们要从总体趋势上看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件事情。从2025年这个时间段来看,从十五五规划角度来看。这是中国面临“特朗普冲击”的选择。

  2025年,从大的方面看,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内需不足和外部冲击。2025年中国经济运行的主导因素,将从2023-2024年的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问题转化为房地产和“特朗普冲击”,当然地方债务问题仍需引起关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仍然存在。我们即将进入“3+1”阶段,这个“1”,就是“特朗普冲击”。特朗普计划对华加征关税,将显著冲击中国出口,短期可能出现“抢出口”现象,但2025年全年仍将承压。当然,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仍有待进一步提振。

  我想强调的“特朗普冲击”。特朗普将于1月20日再次上任,中美贸易将会面临史无前例的重大挑战。美国搞“小院高墙”、“脱钩断链”,关税战、贸易战、科技战将更加激烈。面对“特朗普冲击”,我们更应该重视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尽管在今年的会议公报中,“科技创新”排在了“消费”的后面,但其“咖位”依旧值得重视。统计自2019年以来中国政策发言的高频用词,我们可以发现,“科技”从 2019年第78个最常提及的词上升到2024年的第3位。从2023年9月以来,“新质生产力”一词,在这一年里则成为政策发言中的高频用词。我写的书《新质生产力与新国企》,就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解读。

  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新三样”(即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蓄电池)及半导体行业在过去几年里的快速扩张的现象并不令人惊讶。

  从长计议,中国的希望在于科技自立自强。展望2025年,特朗普关税2.0大概率会提高贸易壁垒,这将加速“卡脖子”领域的国产替代进程。因此,高技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仍然会是政策重点发力的方向,有机构预计2025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将保持在10%左右,甚至更高。

  依据过去几年经济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发力。2025年在科技创新上,政府可能会从财政支出、减税降费等政策性上,支持科技创新实现从国家层面到民间层面的一致性发展。   从细分赛道来看,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创新药等前沿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大家注意没有,中央政治局会议确定,明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守正创新、先立后破,系统集成、协同配合”,这是十个要的”第一要”,具总纲性质。其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属于“以进促稳”中的“进”,“守正创新”中的“新”、“先立后破”中的“立”,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容。在2025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是放在十项工作前面的任务。应该做好这种思想准备。科技创新是动力,新质生产力是方向,现代产业体系是目标,相信新质生产力在2025年、以及“十五五”及更长一个时期将会是产业发展的主要突破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正在培育,新型生产关系就是国企改革、2025年的国企改革仍然会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这个问题,是属于乘风破浪、乘胜前进的势态。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制度指引文件出台之前以及出台后相当时间,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将是中国国资国企改革的主线。

以上内容根据现场录音补充整理 )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