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淬炼铮铮铁骨 苦难彰显耿耿侨心
——观看六集纪录片《烽火侨心》感想
董拔萃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观看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推出的六集纪录片《烽火侨心》。“民族大义”“慷慨捐输”“穿越火线”“共赴国难”“文艺星火”“同仇敌忾”六个篇章,讲述了海外华侨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年代,以多种方式支援祖国抗战的感人故事。海外华侨在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发挥了特殊且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和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作为在二战胜利结束后和战后国际秩序下的海外华侨,看到前辈先贤在烽烟四起,祖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畏艰难,无惧牺牲,投身于抗日战争的英勇故事,倍受感动和启发。 抗日战争期间,分布在世界各地约800万华侨,与祖国同呼吸共患难,组建了3940多个华侨抗日团体,创办150多份种华侨抗日报刊,让世界听见中华民族的呐喊,看见中国人民誓死抗争的决心。《烽火侨心》的每一集、每一个故事、每一个华侨先辈的爱国形象,都令人肃然起敬,让后辈华侨感到使命担当的责无旁贷。 《民族大义》篇章中的马来亚热血华侨郑潮炯卖子抗日的故事让人潸然泪下。郑潮炯参加义卖募捐,将每天背着货箱沿街叫卖瓜子的所得用于支援抗日。1940年郑潮炯为支援抗日,与一对来自广东的夫妇立下契约书,约定把尚在腹中的孩子,出生后送给他们为嗣,改姓抚养。郑潮炯将所得的80婆币“乳银”悉数捐给了筹赈委员会。斑驳的契约书背面有郑潮炯写下的“血书”两字。华侨先辈在国家危难之中,在民族大义面前,他们牺牲小我,毁家纾难、支援抗日救亡的精神是多么的高尚,多么的伟大,一部华侨抗战史是多么的悲壮。诚如陈嘉庚先生说的:“富商巨贾既不吝金钱,小贩劳工亦尽倾血汗。”观看《烽火侨心》,无不为之动容,无不倍感“华侨”两字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分量和光荣。 在纪录片中,菲律宾侨领李清泉等人发起“航空救国”运动,不少侨胞用他们的薪水踊跃捐款,募集到的30多万菲律宾比索款项购买了15架飞机,是海外募捐到支援祖国抗战的第一批飞机。其中一架捐赠给第十九路军的侦察机“福泉号”的全部费用由李清泉个人承担。华侨为支援祖国长期抗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从一粒瓜籽到一架飞机,从一个个菜篮到一处处捐款箱,海外华侨倾力捐输,为共守河山义无反顾,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生命。 在中国抗日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期间,无数的华侨青年,他们放弃在海外的稳定生活,抛家舍业,冲破重重阻碍,奔赴硝烟弥漫的祖国,换上戎装,战斗在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华侨抗日悲壮篇章。同时,他们也在侨居地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战斗在菲律宾丛林中的“菲律宾华侨抗日游击支队”(简称“华支”),他们转战14个省,进行了260余次的战斗,累计歼敌2000余人,缴获各类武器900多件。他们与侨居国人民并肩作战,配合盟军收复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为菲律宾的民族解放立下赫赫战功。为和平正义,为抗击日本法西斯,“华支”有110多人牺牲,充分体现中华儿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华支”和抗日华侨先辈的崇高神和英雄事迹,将永远被世人铭记,也将激励后来者为人类的和平正义事业继续奋斗。 2025年8月29日,中国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家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入选。1979年修建的“菲律宾华侨抗日烈士纪念碑”矗立于马尼拉华侨义山公墓陵园。为缅怀200多位抗日华侨英烈,每年的清明节,中国驻菲律宾大使馆外交官员都会会同菲华社团代表前往祭扫并献花,追思华侨抗日先烈的英勇事迹,缅怀先烈为菲律宾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出的牺牲和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百年变局复杂演进中,只有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才能真正珍惜得之不易的和平,才能担负时代使命捍卫正义,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二战后的国际秩序安排,才能杜绝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防范邪恶的新法西斯主义滋生蔓延,才能消弥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纪录片中令人肃然起敬的有不少在国难当头挺身而出的华侨女性。南洋富商之女李月美,女扮男装,化名参加“南侨机工团”,成为滇缅公路上的一名司机,直到翻车受伤送医,才被发现是女儿身。从印尼回国参加八路军的华侨女青年李林,“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志在前方杀敌。为掩护机关和群众突围,不顾怀有3个月身孕,率骑兵英勇杀敌。为引开日伪军,被包围后宁死不屈,以身殉国,牺牲时年仅24岁。在烽火年代,有多少舍家报国的华侨花木兰,有多少“巾帼不让须眉”,为国捐躯的华侨女英烈,她们抛洒自己的青春热血,用自己的牺牲奉献让华侨抗日丰碑更加巍峨壮美,让华侨抗日诗篇更加悲凄感人。 在烽火年代的文艺战线,有在南洋点燃笔墨烽火,宣传抗日,以笔为枪的文人郁达夫。郁达夫在新加坡《星洲日报》发表《估敌》一文,坚信“最后胜利,当然是我们的,必成必胜的信念,我们决不动摇。”鼓舞抗日士气,凝聚抗战到底的共同意志,唤起和激发侨胞捐款捐资支援抗战。“我们这一代,应该为抗战而牺牲”,这一感天地泣鬼神的文句,是郁达夫为文学青年程立夫的题词,这也是烽火年代爱国华侨的肺腑誓言,这是何等的悲壮决绝!从东南亚的街头或剧院,武汉合唱团的巡演募捐,一曲《卖花词》:“先生买一朵花吧……这是自由之花呀!这是解放之花呀!买了花救了国家!”,武汉合唱团感人至深的歌声,“使人们莫不油然而生山河破碎,急起救亡之念。”《卖花词》的演唱,先后捐款的华侨高达210多万人。 当《松花江上》《黄河大合唱》等抗战歌曲在世界各地响起,共同的血脉和文脉,把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心连在一起,筑成抗日的“文化长城”“精神长城”,为共同抵御外侮,护卫故国山河,战胜日本侵略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文艺星火》篇章中的白刃(原名王寄生)先生是我福建石狮的同乡前辈。白刃14岁随叔父赴菲律宾谋生,在马尼拉半工半读。任职报社翻译期间,每日看到祖国战火纷飞、山河惨遭日寇铁蹄践踏的消息,再也无法安心学业和工作,毅然回到祖国,辗转奔赴延安。在抗日军政大学业后,被分配到八路军115师为战地记者,并担任《战士报》主编。白刃以通讯、散文、诗歌为武器,揭露日寇暴行,记录烽火岁月的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历史。白刃曾在一篇报道文章的里头写下了罗荣桓的一句话:“不要看不起这些文字,一个字就是一个子弹,这些文字不比子弹差。”抗战时期的文艺战线,活跃着大批爱国华侨,他们一手拿枪,一手拿笔,把笔锋作为杀敌刀锋,把歌曲化为民族呐喊。抗战时期文艺烽火的光辉值得颂扬,文艺战线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应秉承并弘扬。 与白刃前辈虽说是同乡,同在永宁古卫城的祖屋相距仅数几百米。小时候就经常听到白刃先生的革命故事,也多遍看过由白刃先生电影文学剧本拍摄的《兵临城下》,白刃先生是家喻户晓、令人崇敬的抗日老英雄,文武双全的老前辈,是家乡永宁的骄傲。但有幸与白刃老相见,是在2007年他回故乡参加石狮市建市20周年庆典的时候。时年九秩高龄的白刃老到故乡,住在石狮中国旅行社宾馆。那天中午的拜会,白刃老听了我积极投入反“独”促统工作,第二本《点击台海》文集将在近期出版,他非常高兴,勉励要为祖国的统一事业多做贡献。翌天,石狮市绿洲读书社蔡友谋社长带给了白刃老为《点击台海》第二集亲笔题写的:“两岸同胞团结起来,反对‘台独’,统一国家。”这是革命老前辈、归国老华侨对祖国统一的期盼,也是对华侨后辈的嘱托。白刃老的肯定和勉励,也激励我在海外始终坚持为促进祖国统一事业鼓呼。“文化促统”是对“文化抗战”的传承,也是新时代华侨为和平正义,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应勇于担负的使命。 在抗战的文艺战线上,海外华侨通过组织文艺活动、撰写文章,积极开展抗日宣传活动。文艺战士以笔为枪,用歌声、呐喊,共同唤醒在危亡中的人们愤起投入全民族的抗战,抗战文艺在烽火硝烟中铸造伟大的“精神长城”,文艺星火的点燃,是全民族抗战的组成部分。“文化抗战”的宝贵经验和重要贡献,是海外华侨处于百年变局新时代,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有很大的启示和传承的借鉴。“文化促统”在两岸同胞亲情融洽,融合发展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观看《烽火侨心》,我深切地体会到,烽火年代淬炼出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也淬炼了海外侨胞对国家民族赤诚滚烫的侨心,海外华侨的爱国深情化作跨越山海的牵挂和勇于牺牲奉献的担当。80年前血雨腥风的苦难岁月,华侨先辈们“抗战必胜”“建国必成”的坚定信念从未动摇,也终于在全民族抗日的浴血奋战中实现。在推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海外侨胞应学习前辈先贤抗战的伟大精神,发挥文艺战线的功能,充分运用世界舆论场的重要作用,揭露“台独”分裂和外部势力对世界和平的危害。站在正义的立场,肩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时代使命。 《烽火侨心》让我们铭记海外华侨参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祖国抗战做出卓越贡献的历史功绩,也激励新时代华侨秉承伟大的抗战精神,敢于担当、与时俱进,为民族复兴的坚定意志和继续前行的必胜信心。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今天,我们海外华侨更加坚信:在中国人民反“台独”分裂、反外部干涉的斗争中,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祖国完全统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