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进展是天津会议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天津峰会讲话精神解读 
	  李 锦 
	 
	  9月1日上午,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天津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讲述的“四个率先”“五项工作”“四件实事”,最引人注目的是要“尽快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使其成为支持成员国安全与经济合作的重要支柱。这是上合组织从安全合作向“安全与经济合作并重”转型的关键一步。其意义远超出一个区域性金融机构的范畴,而是对美元主导的国际金融秩序的直接挑战,也是"去美元化"进程的重要里程碑。认清这个问题,对于理解这次天津会议的成果极其重要。 
	 
	讲了“四个率先”“五项工作”“四件实事” 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的讲话,只有1600字,估计不用10 分钟时间。讲话用“尊敬的各位同事”给感觉亲切、平等、尊重。讲了“四个率先”,使得上海合作组织已经成长为26国参与、在5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区域组织,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日益增强。接着讲了五项工作的展望。里面讲了尽快启用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和禁毒中心,尽快建成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为成员国安全和经济合作提供更有力支撑。 
	  习近平讲到中方始终讲求一个“实”字。中方计划在有需要的成员国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今年年内向成员国提供20亿元人民币无偿援助,未来3年对银行联合体成员行新增发放100亿元人民币贷款;从明年开始,在现有基础上将上海合作组织专项奖学金名额翻一番,实施上海合作组织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共育学术科研卓越人才;未来5年,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这是四件实事,都很具体。 
	 
	  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有五个意义 最让我感兴趣的是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的筹建。该倡议最初于2010年由中国提出,但直至近年来,在地缘政治变化(如俄罗斯“转向亚洲”)以及西方金融制裁的背景下,才获得实质性推动。该开发银行的意义在于: 意义一:上合组织从安全合作向“安全与经济合作并重”转型的关键一步。 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远不止是建立一个金融机构那么简单。上合组织从安全合作向“安全与经济合作并重”转型,反映了成员国深化区域一体化、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强烈愿望。 意义二:减少对西方主导金融机构的依赖, 提供替代性的发展融资渠道,增强金融自主性与去美元化努力。 目前,全球发展融资体系仍以西方主导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为主。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成立将为成员国提供一个替代性的融资选择,尤其在美国频繁使用“长臂管辖”和金融制裁的背景下,这一机制有助于降低对西方主导金融体系的过度依赖。与IMF或世界银行不同,上合开发银行明确拒绝"贷款换控制"的模式,而是以平等合作、本币结算为核心理念。对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这些长期被边缘化的中亚国家来说,这意味着可以绕开美元体系,直接用本国货币或人民币、卢布进行基础设施融资。 意义三: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减少贸易壁垒,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更紧密的区域经济网络。 上合组织成员国经济总量接近30万亿美元,贸易潜力巨大(中国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累计贸易额已突破2.3万亿美元)。该银行将通过提供专项贷款和投资,重点支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开发、科技创新和民生项目,从而加快区域一体化。 意义四:成员国基础设施、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应对、边境安全项目得到支持。 
	  银行可能优先考虑中亚地区的基础设施和能源项目,以及被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忽视的边境基础设施和跨境安全项目。这不仅有助于弥补地区基础设施赤字,还能通过项目落地带动当地就业和产业升级,实现共同发展。该银行可支持“小而美”的民生项目(中国计划在成员国实施100个此类项目).这些领域对许多成员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往往难以从传统金融机构获得充足资金。 
	 意义五:促进本币结算,增强应对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 
	  本币结算,简单说就是各国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支付,不再通过美元“中转”,避免汇率损失与金融风险。近年来,美国通过金融制裁施加影响,使得包括俄罗斯、伊朗在内的许多国家积极寻求替代方案。通过开发银行推动本币结算,不仅能降低跨境交易成本和汇率风险,还能逐步构建起更符合成员国共同利益的区域金融基础设施。这对于促进区域内部贸易、维护金融稳定机制的政治象征意义远大于经济便捷性,尤其在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日趋分裂的背景下,本币结算不仅是金融自主权的体现,更是一种地缘政治的选边站队。而中国此举,显然是在构建一个“以人民币为主轴”的区域金融次秩序。 
	普京这次主动松口极其重要 回顾这一事情背景,很有意思。2010年,当中国首次提出设立上合开发银行时,俄罗斯的反对态度异常坚决。那时的普京手握欧亚开发银行这张王牌,俄罗斯在其中持股67%,牢牢控制着中亚地区的金融命脉。对莫斯科来说,中国的提议无异于要在自家后院另起炉灶,这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15年了,上合组织一直想成立自己的开发银行,可每次都卡在俄罗斯那儿。各国提了又提,谈了又谈,就是没下文。中方在上合组织峰会上提及开发银行议题,俄方总是以"需要进一步研究"为由搪塞过去。 
	 在6月3日,俄罗斯突然点头了。一直强硬到底的普京,怎么突然松口了?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对俄制裁如潮水般涌来,让俄罗斯金融体系几近瘫痪。最致命的一击是俄罗斯被踢出SWIFT系统,3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一夜之间被冻结,这相当于俄罗斯近两年的国防预算总和。欧亚开发银行的业务量在短短两年内暴跌,那些原本指望俄罗斯贷款的中亚国家,眼看着莫斯科自身难保,纷纷将求助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能源贸易占比高达58%。这意味着俄罗斯财政收入直接或间接依赖对华能源出口。更关键的是,俄罗斯已经接受了人民币结算,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能源合作的深度绑定让人咋舌。2024年,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石油1.08亿吨,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7%;天然气管道输华310亿立方米,占中国天然气进口的40%。普京甚至公开承诺"中国需要多少石油,俄罗斯就供应多少",这种表态在过去是听不到的。 
	 这种依赖关系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当欧美能源买家纷纷撤离俄罗斯市场时,中国成了为数不多仍愿意大量采购俄罗斯油气的国家。但中方的条件也很明确:必须接受人民币结算,必须给出足够的价格折扣。俄罗斯对华石油出口价格,每桶比国际市场低3.3美元,这相当于每年让利数百亿美元。 在这种不对称的依赖关系下,普京开始重新审视上合开发银行项目。如果说过去是担心失去中亚控制权,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西方金融封锁下求生存。 俄罗斯的让步不仅体现在金融领域。2025年年初,普京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决定:向中国开放海参崴港口的内贸航运权,允许中国企业参与库页岛煤矿开发。中石化、中能建等央企已经进驻库页岛。 
	  时间会证明,这次看似被动的"松口"是俄罗斯战略收缩的开始,也是中俄合作模式的全新起点。 
	 
	面临的挑战与破解的思路 因为传统的国际金融机构往往附带严苛的政治条件,要求借款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甚至干预内政。而上合开发银行承诺不干预成员国内政,只专注于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项目,这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当然,这种金融重构也面临着强烈的阻力。美国已经明确警告,对参与"去美元化"机制的国家将征收高达100%的惩罚性关税。华盛顿智库也频繁发声,称上合银行将对美元构成"系统性风险"。 当然,上合组织开发银行的筹建过程,要求各国在出资份额、治理结构、投资方向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关键支持方是中国、伊朗、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潜在挑战,在于三个方面: 1. 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利益诉求和政治考量存在差异。例如,印度可能对银行的设计和目的有所保留。如何公平分配股权和投票权,确保决策科学高效,是需要妥善解决的问题。 2. 外部环境的复杂性:银行可能面临西方国家的关注与审视。如何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稳健运营,平衡好发展与风险,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艺术。 
	  3. 可持续发展与投资回报的平衡:银行需要在支持欠发达国家与实现合理投资回报之间取得平衡,确保其长期可持续性。 
	 我们可以理解,随着上合组织内部本币结算机制的推进,印度的“被边缘化”趋势愈发明显。它既未参与机制搭建,也未能以规则制定者身份介入。他们既不能公开反对上合组织的本币结算议题,以免显得“反区域合作”;又无法放下身段接受人民币主导的机制,因为这等于承认中国的金融领导地位。在表态上都显得犹犹豫豫。 尽管有这些挑战,但在区域国家共同推动下,特别是在中国和俄罗斯等关键成员国的支持下,该银行有望为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治理注入新动力。 认清上合组织开发银行这个问题,对于理解这次天津会议的成果极其重要。对于理解中国平等合作核心理念,也很重要。 (文章配图照片摄自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编辑:思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