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李锦评说】张国清陕西调研对企业的产业创新提出要求

【李锦评说】张国清陕西调研对企业的产业创新提出要求

时间:2025-03-20 11:01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李锦
张国清副总理近日在陕西调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重点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难题,寄希望于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出五个方面要求,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张国清陕西调研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之难
 

  李锦


 

  张国清副总理近日在陕西调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重点破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难题,寄希望于企业发挥主体作用,提出五个方面要求,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张国清讲,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这句话不是一种表态,而是切实的理解与落实。我们可以把去年3月19日总书记在湖南的讲话找出来看看。那次 讲话提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表明新质生产力重点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总书记强调“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加强重大科技攻关,增强产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总书记已经把要害抓住了。

  看看张国清是怎么讲的?这次调研强调几层意思:一是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二是发挥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联结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优势;三是推动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四是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聚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显然,这是对总书记讲话的理解,在实践上深入了,具体了。具体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我们注意,张国清讲话在解决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问题时用395个字提出五个方面的要求。为什么要提出这几方面要求,就是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来的。目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的差距,为什么两者难以结合,常见的障碍是什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难点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技术、市场、机制、政策和文化等多重因素。

  首先,是性质上差异。科技创新通常指的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比如新材料的研发、算法的改进等,而产业创新更多是应用这些技术到实际生产中,形成新的产品或服务模式,围绕产业链痛点重构价值链。科研机构注重学术成果,企业追求短期收益,导致合作不畅。

  其次,技术成熟度与产业化需求不匹配。科技创新往往停留在实验室阶段,技术成熟度(TRL)不足,难以满足产业化对稳定性、成本控制和规模化生产的要求。例如,石墨烯材料的实验室性能优异,但量产工艺和成本问题阻碍其大规模应用。

  第三,市场机制与利益驱动不足。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承受能力低,而科技创新投资回报周期长,导致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成熟技术或模仿策略。

  第四,市场需求导向缺失:科研机构以论文和专利为导向,缺乏对市场痛点的深度调研。例如,AI算法研究可能聚焦于提升模型精度,但产业端更关注算法在具体场景中的适配性和算力成本。

  第五,体制机制障碍。产学研协同低效: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存在目标冲突(学术价值 vs. 商业价值),知识产权分配、利益共享机制不完善,导致合作流于形式。

  第六,技术转移体系薄弱。缺乏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和市场化评估机制,许多科技成果因“找不到买家”或“定价不合理”被束之高阁。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

  第七,产业链与生态协同不足。配套能力滞后,某些技术创新需要上下游产业链同步升级。例如,氢能汽车推广受制于制氢、储运、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缺失。

  还可以说出一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本质上是“知识价值链”的打通,需要从单向技术供给转向双向生态共建。只有通过制度重构、利益再平衡和生态培育,才能实现“创新-应用-反馈-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张国清讲话在解决解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问题时五个方面的要求,就是根据这些情况提出对策的。这五条是:

  一是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企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源头和底层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

  二是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高效协同良好生态。

  三是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四是要搭建平台加速创新转化,加快中试平台、检验检测、孵化转化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收益分配、风险分担机制,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

  五是要坚持好产品是用出来的,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支持政策,加强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形成以用促研、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未来世界经济的竞争将取决于能否在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与产业创新的"应用沃土"之间架起高效的转化桥梁。显然,以上所说内容,属于全局的问题。副总理并没有都回答。因为,这次去的是企业。

  我们注意,张国清这次调查,突出强调一个思想,就是“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许多复杂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现在寄希望于企业。就是企业自己来解决。总书记去年在湖南调研时强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上下游紧密合作的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张国清这次调查,与总书记的说法是一脉相承的,也是在实践中的落实。
 

  附录;  张国清在陕西调研
 


 

  新华社西安3月19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国清近日在陕西调研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工作。他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更好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积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16日至18日,张国清在西安市和渭南市,先后到航空工业集团民机试飞中心、西部超导材料科技公司、西咸新区秦创原综合服务中心、中煤科工西安研究院秦创原科创中心等单位,深入生产线和实验室,详细了解研发创新、技术转化和中试服务等情况。他指出,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抓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联结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的优势,推动其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资金、技术、应用、市场等要素聚合,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张国清强调,要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动企业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从源头和底层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支撑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安全可控。要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形成高效协同良好生态。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及时将科技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搭建平台加速创新转化,加快中试平台、检验检测、孵化转化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收益分配、风险分担机制,畅通技术创新到市场应用的转化通道。要坚持好产品是用出来的,完善首台(套)、首批次、首版次等支持政策,加强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形成以用促研、迭代升级的良性循环,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