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好工作要有“三对策”
龙继辉 基层是抓改革、促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承载着政策落地、服务企业群众的重要责任。基层干部身处改革一线,肩负着推动改革落地生根的重任。干好工作,要拿得出实实在在、真正解决问题的对策。(3月18日《人民日报》) 干就要干好。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爱拼才会赢。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待何时?作为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都必须坚定不移地扛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重任,以永远争第一的勇气和决心,干好每一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不负韶华的累累硕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但,干工作,不能仅凭满腔热情就能干好,还必须要有管用的对策来成全。对策是干好工作的前提条件,对策的重要性由来已久,是毋庸置疑的。诸葛亮的“隆中対”,就是对策最闪亮发光的典范,为刘备建立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是一个深谋远虑而又神奇无比的锦囊妙计。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就是要有办事相应的对策的意思。对策是实现目标的可行路径。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干好工作,必须要事前制定好对策,事中运用好对策。党员干部要想干好工作,必须要事先想好切实可行的对策,并在对策的指引下,有条不紊地“落子布局”。笔者认为,干好工作要有“三对策”。 干好工作要有实干对策。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实干是超越平凡的法宝。对于党员干部来讲,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实干对策,这是永远争第一最坚实可靠的基础。实干对策要注重实在、管用,体现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为此,党员干部要大力发扬“老黄牛”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兢兢业业地工作。实干对策的制定,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以跳高能摸到的高度为限。目标不能太低。目标太低,就失去了让人努力的意义。目标也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因为办不到而失去目标的意义。实干对策的目标要掌握好火候,恰如其分,刚刚好。 干好工作要有巧干对策。巧干是实干中的瑰宝。巧干使实干更有效。众所周知,四两拨千斤就是巧干发挥出的最大功效。巧干能取得事半功倍的社会效果。因此,干好工作,除了要有实干对策之外,还要有巧干对策来助一臂之力。巧干对策是必不可少的加分项,能让领先者一骑绝尘,也能让落后者实现弯道超车。巧干对策要精心谋划,同样要花大力气区谋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想出巧干对策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高手在民间,人民群众的智慧深不可测。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因此,在制定巧干对策时,要问计于民,虚心向别人请教。要善于集中民智民慧,充分发挥好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集体智慧,制定出化腐朽为神奇的巧干对策。 干好工作要有创新对策。不创新,就死亡。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巨大变化,仅用传统方式工作,显然是难以打开局面的,至少是难以取得鹤立鸡群的优异业绩的。为了创先争优的需要,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创新对策的“硬核”力量来助阵。创新型对策,要体现“新”“奇”“特”的独树一帜,只要是坚持了“高质量发展就是硬道理”,就可以大胆尝试。创新对策不能一成不变,要创新永远在路上。党员干部要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对策,以适应工作瞬息万变的局势变化。因此,党员干部要有“得陇望蜀”的进取之心,不断追求对策的创新性。需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大家都在创新对策,你不创新,就会被别人甩在身后。为此,党员干部要发扬“拓荒牛”精神,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