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的要义是“问”而非“文”
龙继辉 各级机关向基层索要调研材料的弊病由来已久。报表层层加码、材料名目繁多,基层干部终日困于“纸堆”,却难换调研实效。报告看似数据翔实,实则浮于表面,情况摸不深、问题找不准、对策提不实,这种“文牍主义”的调研歪风,既背离实事求是的原则,更助长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2月26日《人民日报》) 调研可以有,而且必须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没有调查,就没有执行权。由此可见,调研在发言、决策、执行上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举足轻重的。可以说,没有调查研究,发言不会有深度,决策不会有科学性,执行不会有高的满意度。总之,调研要用好,工作效果才能好。效果为王。调研就要务求实效,不要做成“表面文章”,更不要成为基层的负担,而应成为基层能力提升的有力手段。 调研的要义是“问”而非“文”。人们常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调研,就是要看看基层的真实情况,不能任由基层乱报、浮夸报数据。说实在的,基层上报的数据,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只有七分左右的真实,还有三分左右的水分。有的数据即使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也不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完全可能是基层一种让上级信以为真的“战术”而已。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有材料不一定拿来就可以放心引用。所以,上级调研,一定要善于察言观色,要在“问”字上下足“绣花功夫”,不懂就问,有疑义就问,以此来明辨真假“美猴王”。比如,问清基层做得好的原因,包括采取了哪些有力措施,以及特色亮点工作是什么?总之,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发现基层可供复制和借鉴的典型经验,并在更大范围内推而广之。 但是,“问”要讲求方式方法。首先,要走好群众路线,包括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多向基层群众了解真相,避免被基层干部所忽悠。为此,要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调研。不搞层层陪同式的调研,调研要直接深入生产一线、田坎地头、深入群众家中,多向一线工作者和群众了解。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才能掌握好最直接、最真实的情况。其次,分别向基层主管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双”了解。要善于发现他们之间说法的矛盾之处再有针对性地询问,以求初步的真相。再次,再根据群众、基层干部间的矛盾说法再进行充分的核实,以此真正地挖掘最终的真相。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这样,调研的“问”的作用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才能为下一步的决策打下坚实的基础。 所以,开展调研,不要过多地在“文”字上下功夫。调研前要求基层报表和报材料,益处不多,意义不大,还会增加基层的负担,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必须坚决予以杜绝。而且,调研之前要求基层报表和报材料,其实是通风报信的做法,极易让基层弄虚作假,使得上级看到的是虚假的“繁荣”。了解的群众,也可能被基层干部事先训练成了“群众演员”,虽“对答如流”,却是谎话连篇。诚如此,则调研必定了解不到真实情况,失去了调研的意义,可能据此作出错误的决策,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上级要多搞突击式的调研,而且是不打招呼的调研,才会达到发现真问题、真正促进工作的目的。 当然,调研要做好指导基层干好工作的“后半篇文章”,这才是调研的最大含金量之所在。调研的目的是促进基层干部干好工作。对于发现的好的做法,要及时总结提炼,帮助其更上一层楼。同时,要将此先进典型经验向其他地方或其他单位推广。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基层的整体工作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改革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才是调研最应该花时间突破的关键之处。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