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暴露的最主要的问题是,行政机关之间信息不联网,消息不对称,从而导致监管不力。从犯罪团伙的犯罪手段来看,在第二类与第三类犯罪中,犯罪团伙正是利用了国税局、额度审核部门与车牌管理机关之间信息不对称这一漏洞来实施犯罪。从国税局拿到购置税完税证明单的黄牛只需要通过修改原本额度性质,拿着修改好的完税证明到车牌管理机关上牌即可。车牌管理机关对于完税证明上的修改痕迹只做形式上的审查,却没有对其修改内容的真实性或者核发的“私拍”字样章做实质性的审查。正是因为无论是“退牌”或者“转籍”,甚至是“沪C”车牌性质这些信息只是登记备案在国税局或者额度审核部门,而车牌管理机关对这些信息无从知晓,从而导致完税证明单上的内容变更没有办法辨别。 对于上牌程序来说,理应分为前置审查与后置审查两部分。作为负责前置审查的国税局与额度审核部门,应当将其登记的信息告知负责后置审查的车牌管理机关,车牌管理机关才能从完税证明单的形式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对其进行审核,避免信息的误差导致额度审核发放过程中出现错误,如此才不会让犯罪分子有可趁之机。 本案暴露出的另一个问题便是行政机关对内部人员的监管问题。该案正是由于某国税局内部的蒋某某与傅某某两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才会引发的团伙作案。固然,对于个人是否将要实施犯罪行为没有办法做出一个预期的判断,但是在内部管理上,行政机关完全应当通过设置相应的监管措施来避免可能的犯罪行为的发生。从本案的犯罪手法来看,审核窗口的蒋某某的职责尤为关键,其掌握的额度审核章在本案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对于国税局来说,内部如此重要的职务仅仅安排一人操作是否妥当?没有职权上的相互监督,一旦滋生犯罪的意图,也许就会如同本案所造成的结果一样严重。对于其中涉及到的内部监管问题,希望无论是国税局还是额度审核部门都能从此案中吸取教训,针对本案中暴露出来的漏洞,规划相应的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记者手记 棘手问题: “妖牌”何去何从 商报记者在旁听两天庭审后发现,本案中控辩双方争辩的焦点还是放在了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上,那就是沪牌的法律属性到底是什么?究竟沪牌是公共资源的一种使用权,还是个人的财产所有权? 沪牌是否具有财产性,这直接关系到本案犯罪团伙被指控的诈骗罪的对象到底是谁。更为重要的是,对象能否被骗决定着最后能否成立诈骗罪。商报记者希望通过报道此次庭审,引起读者对于车牌性质问题的关注。 目前本案审理阶段已告一段落,虽然最终的审判结果没有出来,但是该案件本身已经造成的社会影响不言而喻。案发至今,5000余张“妖牌”仍在上海的大街小巷上穿梭,对于那些通过真金白银向这些不法黄牛买来车牌的车主来说,这些车牌今后该何去何从对他们来说变得尤为重要。目前对于车牌额度的性质尚有争议,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如果这些车牌在日后被相关行政机关撤销,首先将会造成巨大的公共利益的损失和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其次,对于那些购买车牌的车主来说,他们可能面临无法追讨购买车牌价款的风险,即使启动诉讼程序也将会付出高昂的成本。对于如何处理这些“妖牌”以及权衡其中的利弊是目前摆在相关行政机关面前最棘手的问题。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