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吴成华:芷江受降纪实

吴成华:芷江受降纪实

时间:2025-09-01 15:44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吴成华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40年前即1985年,我写了两篇有关文章:《芷江受降纪实》和《欢腾的抗战胜利在湖南》。


  芷江受降牌坊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40年前即1985年,我在湖南省军区司令部工作时,为纪念抗战胜利40 周年,写了两篇有关文章:《芷江受降纪实》和《欢腾的抗战胜利在湖南》。为表达我对这一重大事件的纪念之情,现发布让各位朋友了解日本投降的有关资料和领略一下80年前湖南人民庆祝抗战胜利那种喜悦的情景,欣今抚昔,勿忘国耻!!
 

  芷江受降纪实

  吴成华

  1985 年8月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后,21日至23日,中日两国在湖南芷江举行了举世瞩目的受降会谈,具体确定受降事项。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以中国人民的最终胜利,日本军国主义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

  8月15日至19日,国民党蒋介石与日本侵华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四次通电,就受降的地点、人员、内容及联络方法等达成协议。

  8月19日,蒋介石派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为受降全权代表。何应钦等于当天下午乘专机抵芷江,开设了“前进总部”。总司令部参谋长肖毅肃,副参谋长冷欣、蔡文治,国民党各战区长官张发奎、卢汉、余汉谋、王耀武,顾祝同,汤恩伯、孙蔚如和美军作战司令部参谋长柏德诺等也先后到达芷江。芷江城内张灯结彩,鸣放鞭炮,人们为能在自己的故土迎来胜利的谈判,亲睹法西斯头子的狼狈相而感到欢欣鼓舞。芷江七里桥的空军俱乐部被定为受降的会场,并进行了简洁的布置。门前扎有牌楼,牌楼上端扎有标志胜利的“V”字与“和平之神”四个大字。会场前面的空地上高竖中、美、苏、英四个盟国的国旗,显得庄严,肃穆。

  8月21日,侵华日军副总参谋长今井武夫和参谋桥岛芳雄、前川冈雄,译员木辰男等八人乘飞机来到芷江。下午三时三十分,中日双方举行第一次会谈,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为肖毅肃、冷欣、蔡文治等,还有美军参谋长柏德诺;日方代表为今井武夫、桥岛芳雄、前川冈雄。会上,由肖毅肃提交一份“何应钦致冈村宁次的备忘录”,令今井签收,今井签收后表示一定转达冈村宁次。此外,肖毅肃还向今井提出有关接受日军投降的十个问题要今井一一答复。8月22日至23日,双方又进行了几次会谈,达成了以下四项主要协议:
  ①肖毅肃先后提交四件备忘录,由今井转交冈村宁次;
  ②今井交出了日本在中国境内的军队集结地图;
  ③划分十五个受降区,在8月26日至30内,由国民党派出军事长官接受日军投降;

  ④国民党陆军总部拟在南京设置前进指挥所,为正式受降作准备,要求日方给予配合。
  8月23日下午,何应钦在住所接受了今井的晋见,而后今井一行乘原机离芷江去南京,至此,“芷江受降”宣告结束。

  “芷江受降”虽然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代表参加,协议的受降事项也有种种片面的规定,但它究竟是中国各族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第一次向中国人民低头认罪的实际行动;是一个值得纪念和具有历史意义的政治事件。

  注:此文发表在1985年8月15日《长沙晚报》上。
 

 
 

  欢腾的抗战胜利日在湖南

  吴成华

  1985年9月

  四十年前的今日,湖南日报、长沙日报刊登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号外”已传遍省内外,9月3日,日本投降正式在我省芷江签字,长沙等城市整日鞭炮声不绝于耳,沅陵万人火炬游行通宵达旦,各地庆祝仪式空前热烈,安化湄滨戏院欢庆会鸣炮十响,桥头市连夜举行提灯会,火光照耀,宛如白昼……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又向美、中、苏、英、澳、加等盟国签署了最后投降书。消息传来,普天同庆,中华大地一片欢腾,三湘四水沉浸在胜利的狂欢之中,人们以各种方式庆祝胜利!庆祝和平!

  8月15日,在日寇铁蹄没有践踏到的安化、安江、沅陵、芷江等地从沦陷区迁来的湖南日报社、长沙日报社等各家报纸,以最快的速度赶印号外,并派人密送到沦陷区,把胜利的消息迅速传给全省人民,各机关团体的职员、市民、学生奔向街头,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街心道口各式牌坊矗起,到处贴有“抗战胜利万岁”“世界和平万岁”“干戈化玉帛、正义胜强权”等标语和对联。安江纱厂商会、学校、报社、军事机关单位的大门口,彩灯高悬,旗帜飘扬;沅陵县上万名群众高举火炬,通宵达旦游行庆祝;市场物价大跌,“抗战胜利,清货还乡”的商牌举目皆是。在沦陷区的长沙、湘潭、株洲、益阳、衡阳等地,人们笑逐颜开,鞭炮声不绝于耳,许多人还手捧酒壶,在大街上且喝且行,载歌载舞,尽情表达抗战胜利喜悦之情。

  9月3日,是“抗战胜利纪念日”欢庆气氛更为热烈。全省城乡人民纷纷集会游行,庆祝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安江、蓝田、湘乡、安化等县镇都举行了一千至两万多人参加的庆祝大会。据当时《湖南日报》报道:湘乡各界于9月3日上午九时在娄底民众大礼堂前举行庆祝仪式,有两万多人参加,会场主席台两边高挂:“痛饮昨闻三岛服,欢声今见九州同”的巨幅对联,充分表达了人民憎恨敌寇热爱和平的激情。
  当时湖南日报社所在地的安化县桥头市的庆祝活动更加丰富多彩。3日上午十时,在该市湄滨戏院举行了庆祝抗战胜利大会,十二时鸣放礼炮十响,面粉厂放汽笛,家家户户放鞭炮。欢呼声、汽笛声和鞭炮声似春雷,似交响曲,振奋着这个群山环抱的山村,下午7时,在铜桥举行了游艺晚会,气氛甚为热烈,为了充分抒发人民的感情,桥头市的庆祝活动一直延至5 日晚,在后两天的活动中有“龙舟竞赛”、“龙灯故事会”、“大聚餐”“提灯游行”等。其形式繁多、节目精彩和规模之大都属空前。
  从当时记者报道该市的提灯游行活动中,我们可以领略到四十年前人们欢庆胜利的情景。报道是这样描绘的:人们点火把、张灯笼,刹时间火光照耀,宛如自昼,无数五光十色的纸灯在摇晃,长长的“灯龙”在蠕动,人心在鼓舞,灯光在炫耀,整个桥头市活跃了——火的烈焰、血的热潮将交织成一张红铸的铁网,来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

  注:此文发表在1985年9月3日《长沙晚报》(星期天专刊)上。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