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舒扬 吴紫钰 摄影:张丹 许卓恒 向建慧) 8月16日的下午,杭州留下•有意思书房,在原是安静的阅览室里,传来的是朗朗书声。
原来,这是俞宸亭的个人散文集,在这里召开分享会。
在可容纳100人的厅里,坐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有的甚至站在书廊边上含笑聆听。 现场,仿佛是紫色的海洋。巨大的萌萌玩偶和紫色的气球,摆满了台前和观众后席。
写满俞宸亭《亦景集》书评的展板,从一楼到三楼,足有上百个,营造了浓厚的书香氛围。
主持人是清华大学博士俞舒扬,他说,“一部作品,能让管理者从中看到纵横变迁的始末,而老百姓则读出这片巷陌的共同记忆,可说是独树一帜了。” 俞宸亭在现场分享了创作历程。自2009年1月,《亦闲集》发布后,加印三版,也让城建作家俞宸亭的名声传扬开来。
这次的个人散文集《亦景集》,自2025年7月27日生日之际首开发布会至今日的分享会,一直火爆异常。
现场,《亦景集》的设计师叶志慨先生,杭州出版社的编辑俞倩楠也发表了感言。 俞宸亭的同村同姓好友——著名评论家俞柏鸿先生作了精彩的发言: 对城市、对风景、对建没、对市井进行文学观察,俞宸亭从职业到事业坚守了20多年。很多人称诸暨女人是强女人,我眼中的俞宸亭则是一个大女人,她用自己的脚力、心力、眼力、脑力、笔力,写出的作品总是大格调、大情怀、大气魄,让人产生深刻的心灵触动。 多年好友,浙江杭州市西湖区作协理事,杭州三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叶并茂也发表了感言: 俞老师有“三美”,形象美:旗袍作家美不可言;文章美:字里行间流淌美丽的画卷;更重要是有心灵美,印象最深的是,俞老师积极参与边远地区的公益支教活动。众多活动中,我有幸跟俞老师去了四川广元,深深感到是这是一件不容易做的事情。从支教活动中我看到了俞老师事无巨细,事必恭亲,有气场,有才华,有大爱,有感染力,有执行力,是文武双全的优秀作家。 中国先锋诗歌代表诗人梁晓明也有感而发: 关于杭州,从张岱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到郁达夫的游记,让我们知道浙江大地许多地方让人记忆犹新,恐怕在文学史上也不会忘。我觉得俞宸亭女士的这本书在某种意义上它就起到了这样的一个重要作用,她把我们很多的一个一个的地方用充满自己的眼光、态度、独特的语言叙事,形成了跟别人不一样的她这样的时代中的这样一个代表性眼光,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本书,我觉得非常有意义和有价值。
作为本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采访对象——云龙蝶园的创始人华宝娟和周峰先生也来到了现场,分享了他们的创业历程。
现场,还进行了赠书仪式,由作者俞宸亭女士向有意思书房负责人方晓阳先生赠送《亦景集》。 连日来,很多的专家和作家们写了书评: 浙江省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昊明在《亦景集》新书发布仪式上的致辞中说,俞宸亭老师以城建人的专业积淀与作家的敏锐笔触,将凝固的景观与流动的人文风韵娓娓道来,这般"以文筑城"的创作,既是对城市之美的深情勘探,更是以文学之力进行的二次创造。 杭州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荣兴先生说,这部新作散文集《亦景集》,也是市文联文艺精品工程的扶持作品。装帧精美,图文并茂,文质兼美,字里行间体现了作家对杭州这座城市的热爱和深厚人文情怀。 长庆街道办公室主任楼旭女在《亦景集》新书发布仪式上的致辞,读俞老师的书,就像跟着一位老朋友逛街。看她如何用笔记录城市的变化,描述百姓的日子。俞老师从园林专家到著名的旗袍大作家,这一路走来,本身就是一道特别的风景! 著名作家许彤老师说,2300多年前,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俞宸亭牢牢抓住了关键词“美好生活”,通过作品展现杭州及诸城如何通过发展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著名作家孙昌建说,俞宸亭的写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她那些题材和内容,她目前的呈现方式,是AI代替不了的,因为她深入到了基层,写的是具体的人和事,是社会的切片和肌理,那是没办法用大词来写的。
著名作家李郁葱老师说,俞宸亭的《亦景集》,所写的都是我们熟悉的地方,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有什么好写的,都是司空见惯的。有的时候,我们总是关注远方,却会错过身边的美好,而只有像俞老师这样用美的视线去看,我们才能发现脚下土地之美,才能处处都是风景。
著名作家许仙老师说,令人爱不释手的《亦景集》,是大爱的结晶,是大景的文献,是城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以地域论,天堂杭州为主,省内次之,还有省外和国外,可谓“行万里路”的忠实实践者;以题材论,城建为主,关乎民生的吃住行游乐购,力透纸背的烟火气,是俞宸亭老师立足广场、工场、现场,一次又一次奔赴现场找到的感悟。
其背景是“一纵三横”“五纵六横”“千万工程”“五水共治”等城市建设的宏大叙事,其前景是人们日益美好的幸福生活,城市的每次悸动,都在她笔下化作生动的风景。
红尘之红,其实是烟火的颜色,整天被新名词、新概念、大而无当的宣言以及空而且玄的文化所包围的人,不妨读一读《亦景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的大白话,令人耳目一新。其实所谓的文化,就在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当中,并不玄乎。昔有费孝通的《乡村中国》,今有俞宸亭老师的《亦景集》,称得上是《城建浙江》。 著名作家沈志荣说,俞宸亭笔下的风景,从来不止于风景。她写杭州,湖光山色里藏着历史的纹路;写运河,四时流转中听得见文明的呼吸;写诸暨,一句“你好”道尽对故土的温厚凝视。她的文字有根,扎在泥土深处,长出的却是能遮荫的树。旁人写景,易流于浮光掠影,她却总能把一方水土的风骨和体温都揉进字里行间,让人读来既觉亲切,又心生敬意。 杭州舒莲记扇艺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晓雷说,宸亭姐毕业分配到园文局工作,陪同专家作为讲解,认识了父亲陈洁行。父亲欣赏她开朗的性格、不藏不掖的谈吐、更赞赏她的文笔。一直称呼她作小妹。 桐荫堂书院里,父亲是座上宾,常去出风头,卖老资格。两家走得近,活动在一起、家宴在一起、欢声笑语也在一起。 我近年来恢复了“舒莲记”品牌,两家经常合作,桐荫堂与舒莲记,已渐成一段佳话。 著名作家袁长渭说,《次坞打面》中把打面的制作方法详细描述,把诸暨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在这一碗打面中得到充分体现,让人不仅仅是想吃次坞打面,更向往的是想到现场去体验诸暨人的生活,了解西施美女出生地的古越文化。 餐饮大师章乃华先生说,提前收到翻开《亦景集》,城建文学作家俞宸亭似揣着杭州地图的老邻居,以数十篇散文为索引,领着我漫行在杭城的街巷,循炊烟、糕香与吆喝,读懂另一个杭州。
读者蒋叶花老师说,《亦景集》四季皆有情有义。
在《长庆的春秋》《半山的春与冬》《春风沉醉的夜晚,从十里银湖墅首开》《莫干春夏》里,她用一双独具的慧眼,用优美的文字向你展示杭州各个街道的美丽风景和独特感受,带你领略身边的一条路、一条河、一座山、一个公园的四季不同风采,恰恰又是我们平常所忽视的。 老同学姚伟明说,俞宸亭深耕城建文学多年,阅读其作品,颇有当代《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浮生六记》的感觉。
通读全书,我觉得她对家乡诸暨满怀深情,对杭州情有独钟,对浙江的山山水水一往情深,对捐资助学过的地方恋恋不舍,用朴实无华的文字演绎她在旅途中的人生感悟。
而俞宸亭的夫君,桐荫堂书院的院长,著名书法诗文家蔡云超先生,用书法创作了一首诗:
贺作家俞宸亭《亦景集》新书分享 躬耕城建著新篇, 《亦景》《亦闲》又锦年。 万里行途足作尺, 千街灯火笔中延。 夜听窗籁键声急, 朝览巷深笑语绵。 织就文章如刺绣,
卷开恰似饮甘泉。 这样的美好文字,分连续好多期,都在桐荫堂的公众号上全文刊发。
让人欣喜的是,《亦景集》自2025年7月20日提前预售以来,订书者日众,甚至创下了新书发布会(7月27日)和新书分享会(8月16日)日销千册的记录。
在本次分享会上,主持人也宣布,《亦景集》将于9月底前印制二版,二版印量10000册,全部精装本,定价仍为69元(俞宸亭出生年份)。 在这个已是秋天的日子里,天依然很热,如同《亦景集》的新书火热发布和分享。 亦闲,亦闹,亦庄,亦青,亦景,蔡云超俞宸亭这个被戏称为“双菜鱼”家庭的亦字系列书籍,在浙江,乃至中国,已成就了一道风景。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