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魂牵梦萦是故乡——喜读董拔萃的《永宁古卫城景观咏叹十九首》

魂牵梦萦是故乡——喜读董拔萃的《永宁古卫城景观咏叹十九首》

时间:2025-08-23 08:03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汪义生
近日,又读到老朋友董拔萃先生写的七绝《永宁古卫城景观咏叹十九首》。

  魂牵梦萦是故乡

  ——喜读董拔萃的《永宁古卫城景观咏叹十九首》
 

  汪义生
 

  福建石狮永宁,是一座历史悠久、风光秀美的濒海古卫城。1990年,我在江西上饶师范学院任教,那年暑假学校组织老师去福建旅游。我们乘坐大巴从闽北一路南下,直至闽南石狮,游览了永宁。虽是匆匆一个多小时,走马观花,然而古城悠久的历史文脉,在我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前不久,以传承、弘扬闽南文化为己任的蔡友谋先生寄来他撰写的郑天应的传奇故事,郑天应是永宁的一位不寻常的医生,他在治病之余,埋头收集整理永宁古城历史资料,牵头编修成一部《永宁方志》,荣获国家大奖。郑医生还带领永宁的业余作家创作永宁题材的乡土文学,苦干六十多年,创造了一项文化奇迹。从蔡友谋的文章中,我了解到,永宁是一座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卫城,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千百年来人杰地灵的永宁古城涌现出许多志士仁人。

  近日,又读到老朋友董拔萃先生写的七绝《永宁古卫城景观咏叹十九首》。董拔萃是永宁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南渡菲律宾创业,工作之余写下大量格律诗。拔萃在他的组诗中如数家珍讴歌故乡永宁的风景名胜。细细拜读董拔萃的这组诗,我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夜深人静之时,一位旅居海外的游子夜不能寐,举头望明月,思念千里之外的故乡。他翻身起床,打开电脑,将自己对故乡的眷恋化作一行行诗句。拔萃的这组诗在古诗、古风中注入新的情思,无论是讴歌大自然,关注社会人生,还是抒发对家国的赤子情怀,无不诗情奔涌,字里行间充满瑰丽的想象,时而沉郁,时而明快;时而昂奋,时而欢欣,可圈可点之处甚多。

  “意”与“境”的完美融合

  情景交融、意境完美,是董拔萃诗的一大特点。诗人的情感往往不是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述的,而是将真情实感融入描写的对象之中,达到了物(客观)我(主观)一体的程度,进而产生美妙的意境。

  请看这首《海天一色》:山连碧水水临天,河汉迢迢一叶扁。意境相融情忘我,超然物外小神仙。

  诗以写景开篇,“山连碧水”,展开山水相接,直接天际的美景。第二句写诗人乘一叶扁舟,由“水临天”而视通万里,保览大自然鬼斧神工。三、四句诗人思接千载,展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他想到大千世界、银河的广阔无际,进入超然物外,物我两忘的神仙境地。

  在咏叹永宁古卫城景观的组诗中,诗人心中的慨叹并非直白地道来,往往投射到景物之中,令人拍案叫绝。再看《半月沉江》: 玉钩底事落江滨,梅蕊凝香水似银。渔港管弦灯影处,情牵月女客红尘。

  诗的前三句写故乡滨海夜景:一弯半月沉江,梅蕊吐露暗香,月下水面泛着银光,渔港里管弦灯影热闹非凡。尾句“情牵月女客红尘”,抒写诗人耳闻目睹故乡美丽的夜景情不自禁地为故乡而感到自豪:我的故乡是如此美好,月女何不来此作客?

  托物言志,是旧体诗常用的表现手法,采用这种手法要把握好这一点,即诗中所寓之意不能游离于所托之物之外,而要融于所托之物之中,这就要求诗人对所托之物进行开掘,使其内涵与诗人丰富的情感相通相融。董拔萃的这组诗,标题大多是景点名词,内容乍看也是围绕这些景点展开,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作品是在写诗人的感受。

  请看这首《石迫水》: 清冽涌然款款流,泉声琴韵古城秋。石兄揖别思无恙,地脉钟灵岁月遒。

  首句描绘了泉水从巨石罅中不断涌出的景象。第二句诉诸听觉,描绘了天籁般的泉水声。第三句巧妙地将泉水流经的石头比作“石兄”。末句道出了诗人对钟灵毓秀的感悟。诗的前两句目睹泉水喷涌,耳闻泉水流动声。后两句读者看到诗人灵感如同泉水一般喷发,他想到了人杰地灵,想到了故乡人才辈出恰如喷涌不息的泉水。这首诗使读者能领略“意境”之构成,诗中的“意”,是诗人情感意识的脉络,“境”,即是诗人意脉贯注的对象,二者的结合便产生了意境。读《石迫水》,我不由想起欧阳修笔下的佳句:“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诗中有画,诗画合一

  诗与画,本来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然而,中国古代艺术家却在作品中将有区别的这两门艺术和谐地融为一体。唐代极有绘画天赋的诗人王维,就在自己的诗中有意识地融入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的某些特质。“诗中有画”,这便是苏轼对王维诗特色的评价。

  董拔萃是位书法家,对绘画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在董拔萃看来,绘画只有提升到诗的层面,才有更深刻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反过来看,有意境的诗,其实也是画,可以使人从诗中感受到画的线条、色彩。他在诗中常常施展画技描绘景物,通过情景交融的画面,或工笔细描,或意笔渲染,或淡抹,或浓彩,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

  读董拔萃的诗,可以感受到他对绘画艺术有敏锐的领悟。赏读他的这组咏叹永宁的诗,眼前顿时铺展开一幅幅鲜明动人的画面,从这些画面中可区分出色彩的浓淡,光线的明暗,乃至远近层次等等。

  请看《镇海石》:势压东溟固一方,威增卫邑慑夷狼。风侵雨剥坚如铁,镇海传奇誉久扬。

  这是一首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气势磅礴的抒情诗,充满浪漫主义激情,同时,它有鲜明的画面感,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势压东溟固一方,威增卫邑慑夷狼”的 镇海石,有泼墨大写意的气势。第三句“风侵雨剥坚如铁”,则有工笔的细致,极具质感。尾句“镇海传奇誉久”,是全诗的诗眼,凝聚了诗的激情与画的形象。读后,顶天立地的镇海石的形象跃然纸上,在读者心中挥之不去。

  如果说《镇海石》充满阳刚之气,那么《玉带桥》则表现出阴柔之美。诗中写道:“云汉徐来玉带飘,化成奇径卧山腰。骚人戏问情何拟,织女牵牛渡鹊桥。”

  首句写玉带桥给人第一印象是如飘动的玉带。第二句进一步描述了玉带桥卧山腰的奇景,使人叹为观止。末句引入织女牵牛渡鹊桥的美丽传说。读者眼前的玉带桥和“织女牵牛渡鹊桥”的神话传说,两幅线条柔美的画面,相映成趣。

  董拔萃善于以语言为画笔,构筑、描绘出一幅幅画面,浓抹淡妆总相宜,从而延伸了诗的时间,拓展了画的空间,在诉诸视觉形象的景物勾画中,展现诗人细腻、丰富、曲折的内心世界。

  再看《骊龙珠》: 浪翻碧海巨龙腾,环壁戏珠瑞气蒸。好雨长滋桑梓地,瓜甜果熟谷丰登。

  这首诗如同展开一幅色彩明丽,表现喜庆、吉祥、五谷丰登的农家乐的年画。一、二句是巨龙气势磅礴腾空而起戏弄绕石壁之珠的场景。三、四句写今天桑梓地的欢乐富庶,与祥龙护佑风调雨顺的神话故事暗合。整首诗就像一幅充满了动感的画。董拔萃对色彩有特别敏锐的感觉,从他的诗中能领略到“诗画合一”的妙境。请看《鲸江归棹》: 日边帆影逐轻鸥,堤畔红妆展笑眸。金碧交辉情万顷,渔歌满载橹声柔。

  首句中“日边帆影”展现的画面中有丰富的色彩,红红的夕阳与黛色的帆影交相辉映。第二句岸堤畔渔家的红妆分外耀眼。第三句以“金碧交辉”形容夕阳下江面碧波荡漾映着金光的色彩。整首诗营造出一幅辉煌而温馨的画面效果,在读者的想象中唤起层次丰富的视觉美感。

  独具匠心的对比映衬手法

  董拔萃在写诗时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映衬手法。请看这首《观日台》 :海宁东向五更行,决眦高台一水横。乍见金乌呼欲出,村鸡啼破晓山明。

  观日台位于永宁古卫城大东门,是观看日出美景的绝佳处。诗中第三句和第四句形成鲜明对比:“乍见金乌呼欲出”,等待日出前的无声与“村鸡啼破晓山明”的有声形成对比;前者是天上,后者是人间,相映成趣 。诗中那种和谐安宁的美好意境,令读者为之陶醉。

  董拔萃笔下的山川田野、鸟雀花卉等各种景物,没有呆板凝滞的情态,总是显得那样灵动、有神,他的诗中往往静中有动,虚与实相依,产生了张力,进而显现出特殊的美感。

  《丹凤朝阳》 写道:幽篁起凤舞高岗,振翮清鸣总向阳。自是东皋云路近,来仪福地发其祥。

  首句中的 “幽篁”指幽深的竹林,第二句中的“清鸣”,前后一静一动,对比强烈。诗中以凤振翮清鸣的动态,来反衬幽篁的静谧,相得益彰。整首诗淡泊中孕含激情,静美中蕴藏火焰,读者能领略到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也显得趣味盎然。诗中的画面是立体的,具有深邃的空间感,融入了透视原理。

  再看《虎岫鸣钟》 :远岫悠鸣古寺钟,屐苔拾级访仙踪。松风竹影氤氲气,身在蓬莱缥缈中。

  首句便营造出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古寺的钟声在远山中回响,突出了“虎岫鸣钟”这一景点环境的特点。古寺钟声并未打破山中的宁静,反而烘托出一种寂静、和谐的意境,强化了山的静,由此想起南北朝诗人王籍的佳句“蝉嘈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也。,

  再看《犀牛望月》 :凝眸静顾美婵娟,圆缺阴晴自惜怜。春入鳌园风物丽,憨牛邀月舞峰巅。

  诗中凝眸静顾美婵娟,思索月亮圆缺阴晴奥秘的犀牛憨态可掬,写的是夜晚情景,第三句“春入鳌园风物丽”,写的是白日景象,一暗一明,一静一动,相映成趣。

  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董拔萃咏叹故乡风景的诗,不同于一般游客赞美风景名胜之作。这是因为他在诗中注入了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感情。融入了对故乡魂牵梦萦的思念,诗中不仅写出了实实在在的古城风光,同时又写出了浸透了诗人情感的故乡。我想起一句老生常谈: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文学源于生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现实生活。‌文学作品通过作家的观察、体验和提炼,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元素融入到创作中。‌文学高于生活,是因为文学作品通过艺术加工和提炼,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与普遍性,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文学作品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再现,而是通过作家的想象和艺术创造,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丑恶、善良、邪恶等元素进行提炼和升华。这种艺术加工使得文学作品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深度‌。

  董拔萃通过想象活动将经过选择的生活经验体现在一定的语言结构之中,以表达对自己生活经历的某种发现和体验。这种艺术创造使得董拔萃的这组诗不仅仅是生活的复制,而是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表达‌。董拔萃苦心孤诣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赞美故乡,是因为他对故乡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再补充一点。董拔萃的语言功力甚深。他的七绝讲究古诗的格律、音韵、对仗,读起来琅琅上口。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写道:“一切诗文,总须字立纸,不可字卧纸上。”我在想,袁枚所说的“立”,就是要求诗文语言是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的跃然纸上,而非枯燥、概念化、无生气地僵卧于纸上。董拔萃的诗无疑是“立”于纸上的,其流畅的语势,顿挫的节奏,细腻有层次地展现出多姿多彩的景物,从而折射出诗人的思想与情绪。

  永宁,多么动人的名字!它寄托着古城父老乡亲对它的期盼,也寄托着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期盼,盼望故乡永远安宁。

  我在想,应当抽空再去重游永宁古城,吟诵着董拔萃的诗,去一一寻访古城那些美轮美奂的名胜古迹。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华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