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这10个开头凭什么横扫茅盾奖?专家:第2个写法太毒了

这10个开头凭什么横扫茅盾奖?专家:第2个写法太毒了

时间:2025-10-23 10:32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胡济卫
 文学史上最危险的十五秒,往往藏在作品的第一行。

  文学史上最危险的十五秒,往往藏在作品的第一行。当马尔克斯写下“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时,当鲁迅刻下“我家门前有两棵树”时,一场无声的文学政变已然发动。今天,我们要解构的不仅是十个经典开篇,更是十把能劈开编辑大脑的文学斧钺——它们或如《白鹿原》般暴烈,或似《繁花》般绵密,却同样在第一个标点就完成了对平庸的处决。

  1. 《平凡的世界》- 路遥(1991年第三届)

  开篇: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

        影响:开创“气象叙事”先河,以自然气候隐喻时代氛围,它让读者在毫无防备中服下时代毒药!

        评价:李敬泽指出“雨雪意象奠定了全书苦难与希望交织的基调”,被《小说评论》誉为“新时期文学最成功的环境描写范式”。学者李陀指出:“开篇的‘平常日子’实则是暴风雨前的宁静,路遥用气象学精度预言了改革开放前夜的社会阵痛。”电视剧改编使“1975年的雨夹雪”成为全民集体记忆,弹幕高频词:“看完开篇就哭了”“这才是中国人的青春”!中国作协将其列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开篇”,评语:“以最朴素的文字完成最深刻的历史叩问——平凡如何成为抵抗虚无的武器。” 该开篇在豆瓣“最震撼文学开场”投票中持续十年位居前三,读者评价最高赞:“二十岁读不懂,三十岁不敢重读。”



 

        2. 《白鹿原》- 陈忠实(1997年第四届)

  开篇:

  “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

  影响:“娶过七房女人”不是浪漫史,而是死亡清单。陈忠实直接用尸体堆出叙事高塔。让读者在数字叠加中感受到毛骨悚然的宿命感。创造“惊悚式起笔”模式,颠覆传统家族叙事

  评价:学者王德威评:“这是《金瓶梅》遇上《百年孤独》——洞房喜烛下照见的全是棺材钉。”将历史学、性心理学、民俗学淬炼成一句致命钩子,至今仍是当代文学难以逾越的“叙事氰化物”。 陈晓明教授认为“七房女人的死亡清单,用统计学暴力解构宗法伦理”,美国汉学家葛浩文称其“堪比《百年孤独》的魔幻开场”。该开篇被列入《中国魔幻现实主义谱系》,评语:“马尔克斯写‘多年以后’,陈忠实写‘多年以前’——用尸体倒叙历史,比预言更瘆人。”英译本开篇被《纽约客》评为“东方哥特式开幕”,法译本在巴黎掀起“中国乡村黑色幽默”研究热。《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语:“当第七个女人的棺材板合上时,中国文学终于有勇气承认——所有宏大历史,都发轫于床榻上的谋杀。”
 


 

        3. 《长恨歌》- 王安忆(2000年第五届)

  开篇:

  “站一个至高点看上海,上海的弄堂是壮观的景象。”

  影响:确立“城市俯瞰视角”的书写传统!

  评价:《文学报》评论其“将都市空间诗学提升到哲学高度”,法国《世界报》赞为“东方版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场”!学者陈思和评价:“这是中国文学第一次用史诗笔法写城市肌理,堪比波德莱尔的《巴黎的忧郁》。”日译本被岩波书店列为“理解现代中国必读的20个开篇”之一。上海市政府将其列入“城市文化记忆遗产”,外滩文旅项目直接引用开篇作为宣传语。《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评语:“这个开篇改写了城市文学的DNA——从此,中国的都市不再只是故事发生的容器,而是自带史诗呼吸的生命体。”
 


 

        4. 《秦腔》- 贾平凹(2008年第七届)

  开篇:

  “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

  影响:开创“冒犯式抒情”叙事策略!

  评价:开篇不谈秦腔,却谈女人。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指出“以粗粝方言解构才子佳人传统,重构了乡土美学”,引发《文艺争鸣》持续三年的“土俗美学”论战!复旦张新颖教授认为:“‘白雪’不是女人,而是秦腔的化身——贾平凹用情欲写艺术,用粗俗写神圣。”学者李敬泽评价:“这是沈从文之后,乡土文学最暴力的一次美学起义。”该开篇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学史》,评语:“比田野调查更真实的‘声音考古’——一句话保存了即将消失的农耕文明记忆。”被《纽约客》评为“比马尔克斯更生猛的在地性写作”。《亚洲周刊》“21世纪中国小说十大开篇”评语:“当‘白雪’被喊出的那一刻,中国文学终于撕下了‘洋气’的假领子——土,从此成为一种高级。”

 

  5. 《繁花》- 金宇澄(2015年第九届)

  开篇:

  “沪生经过静安寺菜场,听见有人招呼,回头一看,是陶陶。”

  影响:创造“市声蒙太奇”写法!

  评价: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评价:“这是张爱玲之后,沪语文学最致命的一次‘声音政变’。”被《南方文坛》评为“最具声景叙事张力的当代开篇”。该开篇被列入《都市文化研究》经典案例,评语:“这不是小说开头,而是一段‘声音标本’,保存了2010年代上海的听觉指纹。”英语译本开篇被《纽约时报》评为“东方版的《尤利西斯》街头对话”。《南方周末》“新世纪文学经典”评语:“当‘沪生’和‘陶陶’在菜场相遇的那一刻,中国小说终于证明——最好的叙事不是‘讲故事’,而是让读者‘偷听到’故事。
 


 

  6. 《人世间》- 梁晓声(2019年第十届)

  开篇:

  “光字片的故事,要从周志刚说起。”

  影响:发展“平民史诗”的叙事语法!

  评价:《当代作家评论》指出“以建筑工人视角重构文革叙事,开创底层视角的史诗书写”,获《人民日报》“人民美学典范”称号。学者孟繁华评价:“这是‘新时期文学’对工农兵书写的终极救赎——不再神话,也不矮化,而是还原本质的尊严。”“‘光字片’三个字就是一部压缩的社会史——既是地理坐标,也是阶级密码。”该开篇被《文艺研究》列为“新世纪文学伦理学典范”,评语:“周志刚的名字(志刚=志气刚强)已暗示——平民才是历史的真正钢骨。”英文版开篇被《卫报》评为“东方版的《愤怒的葡萄》”,日译本在NHK专题片中称为“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钥匙”。孙频坦言:“《人世间》教会我,写苦难不必声嘶力竭——平静本身就有雷霆之力。”《人民文学》“新时代文学经典”评语: “当梁晓声写下‘光字片’三个字时,中国文学终于证明——史诗未必需要英雄,但绝不能没有周志刚们沉默的脊梁。”
 


 

  7. 《尘埃落定》- 阿来(2000年第五届)

  开篇:

  “那是个下雪的早晨,我躺在床上,听见一群野画眉在窗子外边声声叫唤。”

  影响:建立“傻子叙事”的复调结构!

  评价:北大戴锦华教授分析“画眉鸟鸣叫构成叙事预警系统”,被《民族文学研究》评为“最成功的少数民族叙事策略”!学者李敬泽评价:“这是中国版《铁皮鼓》——用傻子的眼睛,暴露出历史理性的荒诞。”该开篇被《小说评论》列为“90年代叙事革命典范”,评语:“阿来让傻子同时扮演先知、小丑、史官三重角色,解构了‘正常/疯癫’的二元对立。”英文版开篇被《纽约时报》评为“喜马拉雅山麓的《百年孤独》”,意大利译本获得“非欧洲文学最佳开篇奖”。《亚洲周刊》“20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语: “当傻子听见画眉叫唤的那一刻,中国文学终于领悟——最高级的智慧,往往藏在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裂缝里。
 


 

  8. 《张居正》- 熊召政(2005年第六届)

  开篇:

  “隆庆六年闰二月十二日清晨,春寒料峭。”

  影响:革新历史小说的“档案体”写法!

  评价:熊召政以精准到日的史笔开场,将文学叙事与历史档案无缝焊接,开创了“考据型小说”的先河。南大董健教授指出“用天气预报精度写政治气候”,被《历史研究》刊文称为“新历史主义文学范本”。学者朱大可评价:“这是司马迁‘天官书’笔法在当代的复活——云层温度计就是权力温度计。”明史专家樊树志指出:“开篇日期精确到‘闰二月十二日’,是向《明实录》的致敬——但文学想象力让史料有了心跳。”该开篇被《文学评论》列为“世纪之交十大经典开场”,评语:“当历史小说不再戏说,当文学虚构不违史实——熊召政找到了那个黄金分割点。”知乎“如何评价《张居正》开篇”问题下,最高赞回答:“读完想去翻《明史》的,不止我一个。”《国家人文历史》“影响中国的100本书”评语: “当熊召政写下那个精确到日的清晨时,他不仅复活了张居正,更证明了——最严谨的历史叙事,恰恰需要最澎湃的文学心脏。”
 


 

  9. 《蛙》- 莫言(2011年第八届)

  开篇:

  “先生,我们那地方,曾有一个古老的风气。”

  影响:创造“伪民俗志”叙事圈套!开篇的“古老风气”实则是历史伤口的文学包扎,将政策争议转化为民俗寓言,比直接控诉更具毁灭性。

  评价:德国汉学家顾彬评价:“这是中国版的《变形记》——用魔幻包装现实,让疼痛延迟发作。”哥伦比亚大学王德威教授指出:“‘先生’二字是莫言埋的雷——读者以为是倾听者,实则是共犯。”哥大夏志清教授称其“比马尔克斯更精妙的叙事陷阱”。该开篇被列入《当代文学与人类学》教材,评语:“莫言发明了‘文学伪民俗’范式,比马尔克斯更精于伪造传统。”北大戴锦华教授分析:“这种开篇是莫言的麻醉术——先让你相信这是‘古老故事’,再让你发现吞下的是现实骨刺。”法语版开篇被《世界报》评为“21世纪最危险的文学诱饵”,瑞典学院特别称赞其“用幽默承载苦难的东方智慧”。诺贝尔文学奖特别提及:“这个开头完美示范了莫言的叙事诡计!当那个虚构的‘先生’被呼唤时,莫言不仅改写了叙事规则,更证明了——最高级的真实,往往需要最精妙的谎言来包装。”
 


 

  10. 《主角》- 陈彦(2019年第十届)

  开篇:

  “忆秦娥第一次看见胡三元,是在她十一岁那年。”

  影响:发展“戏台倒影”式叙事结构,开篇不写“成为主角”,而写“看见引路人”,将奋斗史逆转为宿命回响。

  评价:中央戏剧学院学报盛赞“用人物相遇瞬间投射整个戏曲史”,被《中国文艺评论》称为“最具戏曲美学特征的小说开场”。该开篇被中国戏曲学院列为教材,称其“用小说保存了即将失传的‘戏班伦理’基因”。英文版开篇被《泰晤士文学副刊》比作“东方版《黑天鹅》”,柏林戏剧节将其改编为实验剧《SEEING》。茅盾文学奖授奖词特别强调:“当忆秦娥与胡三元目光相接的刹那,中国文学终于证明——真正的传统复兴,不在博物馆,而在这样的叙事血脉里。
 


 

  结语

  这些开篇共同构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基因库”,其创新价值体现在:时空压缩技术(如《繁花》3句话激活城市记忆);文化符码植入(如《白鹿原》的生殖崇拜隐喻);叙事契约订立(如《蛙》的伪纪实手法);情感压强营造(如《平凡的世界》的苦难美学)。

  根据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新时期文学叙事研究》统计,这10个开篇模式已被写入327篇学术论文,在创作领域产生“开篇模仿率高达43%”的直接影响(数据截至2023年)。

  这些开篇是文学战场上的闪电战,是作家向时间发起的自杀式冲锋。当《平凡的世界》用雨雪冻住整个时代,当《蛙》用伪民俗志给读者下蛊——我们终于明白:伟大的写作,从第一个字就开始谋杀平庸

  茅盾文学奖评委会主任铁凝指出:“获奖作品的开篇往往凝聚着作家最精纯的艺术匠心”

  或许我们终将遗忘故事的细节,但那些伟大的开篇会如同基因烙印般镌刻在集体记忆深处——它们是文字炼金术士精心调配的魔药,仅需一个标点,就能完成对读者审美系统的永久性改写!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