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春雷润物细无声——铁凝在2025年全国两会纪实

春雷润物细无声——铁凝在2025年全国两会纪实

时间:2025-03-11 21:22来源: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 作者:新时代纪实
2025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参加审议并讲话。


 

  2025年3月5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参加审议并讲话。

  铁凝参加审议时说,完全赞同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政治站位高,既充分体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又积极回应群众期盼和社会关切。过去一年的发展历程很不平凡,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和“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在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上,在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中,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深刻领悟“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肩负起人大工作和文化工作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的使命任务,坚定信心、砥砺前行,全力以赴为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曾几何时,作为中国作协主席的铁凝,在历届两会上,都会关注文学的发展现状。
 

  一、晨光里的使命
 

  2025年3月5日清晨六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的专车已驶过国家大剧院弧形穹顶。北京长安街的薄雾尚未散尽,人民大会堂东门外的白玉兰已缀满枝头。车窗掠过天安门广场时,她轻轻扶正胸前的麦穗胸针——这是2006年当选作协副主席时,河北老作家贾大山临终前托人转赠的遗物,银质麦芒已磨出温润的包浆‌。

  不一会儿,在人民大会堂东门台阶上,铁凝身着藏青色职业装,在料峭春寒中稳步走向台阶。她胸前那枚佩戴了二十年的银色麦穗胸针,与台阶两侧青铜器纹样浮雕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个春天,她带着三十七本基层作家手稿参会,其中有宁夏西吉农民诗人用化肥袋改装的笔记本,也有粤港澳大湾区打工者写在流水线排班表背面的诗行‌。铁凝驻足俯身拾起一片白玉兰花瓣,夹进内蒙古牧区作家寄来的羊皮封面试卷本。这个动作被《文艺报》记者捕捉到,逆光镜头里,她藏青色外套的袖口露出半截靛蓝扎染衬衣——那是大理周城白族染坊女工们集体创作的“文学蓝”,染料中掺着她们创作的三千行长诗《苍山十九峰》手稿纸浆‌。
 


 

  二、文字里的江山
 

  “各位代表,当我们在讨论文化强国建设时,请不要忘记——”上午九时十五分,铁凝在文艺界别分组讨论中的发言突然停顿。她举起一本边缘卷曲的笔记本,泛黄纸页上工整抄写着《诗经·豳风》与马铃薯种植笔记。“这是西吉农民作家王满仓的创作手记,他在海拔两千米的高原上,用锄头和钢笔同时耕种着两种庄稼。”

  会场大屏适时切换出实时画面:六盘山麓的梯田仍覆着残雪,但塑料大棚里已有青苗破土。镜头扫过西吉县文学馆陈列柜,成排的草稿本见证着“白天下地挥镰刀,夜晚伏案执钢笔”的创作传统。铁凝的声音陡然升高:“这些沾着泥土的手稿,正是中国文学最坚实的粮仓!”

  在分组讨论现场,铁凝从枣红色文件袋取出王满仓的手稿时,西北方言的吟诵声突然从麦克风传出:“七月流火,八月萑苇,窖藏洋芋要透气……”原来手稿本里嵌着微型录音芯片,记录着这位农民作家在黄土高原窖洞里的创作实况。大屏同步显示文学卫星地图:代表们看见西吉县263个行政村闪烁蓝光,每个光点代表一位注册农民作家,其中72岁的马桂花名下显示着387篇散文、43首诗歌‌。

  当铁凝翻到记载“农历惊蛰开犁”的页面时,农业农村部的实时监测数据突然在电子屏右侧跳动——此刻西吉的春耕物联网正传回土壤墒情、种薯发芽率等参数。铁凝将指尖按在“亩产1800斤”的钢笔字迹上:“这些数字比任何文学理论都更有温度,它们是从锄头把上长出来的史诗。”


  三、掌纹中的年轮
 

  3月7日下午的特别会议上,铁凝展示了一张特殊照片:四只大小不同的手交叠在陇东窑洞的炕桌上。最大那双手布满老茧,属于78岁的剪纸艺人;最纤细的手指染着蓝色墨迹,是县城高中生的;中间两双粗糙的手,分别属于卡车司机出身的散文家和牧羊女诗人。“这就是新时代的‘兰亭雅集',”铁凝抚摸着照片上的纹路说,“每道掌纹都是山河的走向,每个老茧都藏着光阴的故事。”

  78岁剪纸艺人的掌纹里嵌着细密彩纸屑,卡车司机的指纹沟壑残留着柴油渍,牧羊女的指甲缝检出七种牧草DNA。最令人动容的是高中生掌心的茧——那是在陇东窑洞炕桌上夜夜写作磨出的“笔茧”,显微镜显示茧层夹着22道横纹,恰与其创作的22篇乡土小说数量吻合‌。

  当全息投影将四双手放大至三米高时,铁凝用激光笔圈出卡车司机掌心的旧伤疤:“这道14厘米的疤痕,被他写成中篇小说《方向盘的勒痕》,获得中国文学馆永久收藏编号CN2024-WX-01429。”此时大屏突然接入该作家正在青海送货的卡车驾驶室直播,方向盘套上缝着“文学里程表”——已累积499327公里创作路‌。
 


 

  四、星光下的对话
 

  3月8日深夜,铁凝出现在代表驻地休息区。她面前坐着三位特殊客人:凭《农机手日记》获鲁迅文学奖的拖拉机手、创作百万字扶贫小说的驻村干部、用盲文写作的视障作家。暖黄灯光下,铁凝仔细触摸着凸点组成的文字矩阵,“我听到祁连山的风吹过这些文字”,她把耳朵贴在盲文纸上良久,这个瞬间被记者抓拍,成为次日《文艺报》头版照片。

  此时,铁凝面前的盲文打印机正在吐露最新诗作。视障作家陈曦的导盲犬“白露”安静卧在茶几下,项圈挂着微型播音器,循环播放其获奖散文《触摸长城》的音频片段。当铁凝将盲文纸举向灯光时,凹凸点阵在墙面投下连绵山峦的剪影,恰与窗外的燕山轮廓重叠。

  拖拉机手作家从帆布工具包掏出沾着机油的《农机手日记》校样,内页夹着东北黑土标本。铁凝用放大镜观察土粒中的麦壳时,突然指向第157页的修改痕迹:“你把‘离合器’改成‘丰收的开关’,这个动词用得好!”窗外的月光洒在修改处,钢笔水的反光竟与提案扉页的防伪水印产生光学共振。
 

  五、春风中的誓言
 

  3月10日提案签署现场,铁凝在提案上签下名字时,特意换用西吉学生赠送的“胡麻笔”——笔杆由六盘山松木制成,笔尖蘸着胡麻油调制的墨汁。这份《关于建立新时代“深扎”创作长效机制的提案》,最终获得52位作家代表联署。当铁凝走出会场时,人民大会堂穹顶的琉璃瓦正反射着春日暖阳,空中恰好掠过“鹊桥”中继卫星的激光通信光束。她驻足仰望的刹那,琉璃瓦反光在其瞳孔形成双重虹膜效应——左眼映着西吉窑洞的台灯,右眼反射着大湾区文学实验室的量子计算机蓝光。她忽然转身对工作人员说:“帮我记下这个画面——此刻的光线,特别像西吉窑洞里那盏彻夜不熄的写作台灯。”

  胡麻笔在宣纸上拖曳出独特的油墨轨迹——六盘山松木的年轮纹路与铁凝指纹叠印,形成类似敦煌壁画“叠色法”的视觉效果。这份《新时代“深扎”创作机制提案》的附件包含纳米级电子标签,每个标签储存着一位基层作家的创作全息影像‌。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