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非遗】瑶族织锦:经纬间的千年文脉与匠心传承
陈瑜
瑶族织锦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后汉书》记载瑶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印证了其早期纺织活动的雏形。至宋代,瑶族织锦以“瑶斑布”闻名,采用蜡染工艺,纹样细密如画,被《岭外代答》誉为“染斑之法,莫徭人若也”。明清时期,瑶锦逐渐形成独特体系,纹饰题材涵盖自然万物与生活场景,如“四十八钩”“岩墙花”等几何纹样,成为民族文化的符号载体。
2006年,瑶族服饰(含织锦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标志着这一古老技艺正式进入现代保护视野。而今,瑶锦不仅是瑶族婚嫁、节庆的必需品,更成为民族精神与历史记忆的活态传承。
瑶族织锦的诞生,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艺术。其工艺分为织锦与绣锦两类:织锦以木制腰式斜织机为工具,采用“通经断纬”技法,以棉、麻、丝为原料,经线为底,纬线起花,织出繁复图案。一床“八宝被”需历经纺纱、染色、挑花等30余道工序,耗时数月,纹样涵盖“丹凤朝阳”“麒麟送子”等八种寓意吉祥的图腾。
绣锦则更显灵动,以针代笔,以丝线为墨,通过平绣、侧绣等技法,在布面上自由创作。绣娘们善用蓝靛、青靛等植物染料,以黑、红为底色,搭配黄、绿等高纯度对比色,形成“黑配白,哪里得”“红配黄,放光芒”的视觉张力。
尤为独特的是“粘膏染”工艺:以粘膏树汁为防染剂,在布料上勾勒图案,经蓝靛浸染后煮去粘膏,露出素白纹样,形成蓝白相间的古拙之美。
在瑶锦的传承之路上,一代代织娘以针线为笔,书写着坚守与创新的故事:黄翠兰(江华八宝被传承人):创办瑶锦研习基地,创新“单签挑双色”织法,作品《繁花似锦》获省级金奖。疫情期间,她以瑶锦制作祈福香囊,并开发“瑶嘟嘟”挂件等文创产品,让传统纹样融入现代生活。 瑶族织锦之美,在于其纹样是自然与信仰的诗意凝结: 纹样题材 :既有“太阳花”“万字纹”等天象符号,也有“犀牛望月”“鱼水合欢”等生灵图腾,每一针一线皆承载祈福纳祥、族群繁衍的深意。 色彩美学 :瑶族尚“五色”,以黑、红为基底,辅以明黄、翠绿等高饱和色,通过黑白间隔调和对比,形成“华而不俗,古艳厚重”的视觉效果。
哲学意蕴 :如“四十八钩”纹样,源自倒钩藤植物,层层钩连象征族群团结;而“椅子花”以几何对称结构表达秩序与平衡,暗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瑶族织锦的当代发展,正以“文化IP+产业生态”模式破局: 1. 跨界融合 :将传统纹样应用于家居装饰、时装设计,如黎秋亿的抹胸长裙、黄翠兰的“瑶族婚礼四件套”,让非遗走入日常生活。 2. 文旅赋能 :依托瑶寨旅游,开设织锦体验工坊、服饰租赁服务,吸引年轻人打卡传播,如南丹县蓝靛染布坊年均接待研学游客超万人。 3. 国际传播 :通过深圳文博会、伦敦文化展等平台,瑶锦走向世界。李素芳、粟田梅(侗锦传承人)等更将作品带至联合国、世博会,成为文化交流的“软实力”。 瑶族织锦,是穿行于历史与现代的文明密码。它不仅是瑶族女性指尖流淌的诗篇,更是民族精神与生态智慧的凝结。在传承人与时代的共谋下,这门古老技艺正以创新的姿态,织就一条从深山走向世界的文化丝路——既是传统的延续,亦是未来的起点。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