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时间:2014-11-13 13:54来源:灼见-微信公众号 作者:楼宇烈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

  灼见按:第十一届“北京论坛”7日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向论坛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开幕式,并宣读了李克强的贺信。今年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中国与世界:传统、现实与未来”为主题。

  本届论坛主旨报告紧随开幕式进行。主旨报告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主持,1995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Robert E. Lucas、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主席、教授王赓武、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校长Nicholas B. Dirks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带来了各自专业领域的精彩演讲。在微信公众号“灼见”中回复“北京论坛”即可获取4位大家的演讲全文。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记者团授权灼见推送,在此表示感谢!

  以下是楼宇烈教授的演讲全文: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文化不是靠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而是靠人自己道德的自觉和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中国家庭秩序和社会秩序的维护都是靠人的道德的自觉和自律。这就是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在我们很多人的观念里,现在的人本主义是西方的舶来品,而根本不知道它原来是中国文化的土产、特产。而西方文化中近代以来所高扬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人本思想有着密切的关联。

  在中国文化中,从西周以来就奠定了以人为本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品格,而西方在公元以后奠定的是以神为本的文化,直至欧洲启蒙运动时期才高举起人本主义的旗帜,启发人不要做神的奴隶,要做人自己。它的思想来源之一是古希腊罗马文化,而更重要的来源是16世纪以后传教士们从中国传回去的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他们以中国的人本思想去批判欧洲中世纪以来的神本文化,高扬人类理性的独立、自主,把中国看作是最理想的一种社会。所以欧洲的人本主义是从中国传过去的,受到中国文化很大的影响。

  对于中国这样一种文化的形成及其特点,我觉得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文化中的两个优秀传统。一个是“以史为鉴”,一个是“以天为则”。关于“以史为鉴”,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新唐书·魏征传》)强调历史经验的重要性。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历史著作在全世界是最系统、最完备的,中国有二十四史或者说二十五史,还有很多野史或辅助性的历史资料。中国每个朝代等到政权相对稳定以后,第一件做的事情是制礼作乐,第二件做的事情就是修前朝的历史。中国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就是通过“以史为鉴”总结出来的,是这个传统的一个成果。

  西周初期人们反思夏商两代兴亡的原因。通过对历史的观察,他们看到夏代开始是大禹治水。当时天下洪水泛滥,民不聊生。大禹把水灾治好,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大家拥护他才建立了夏朝。可是到了最后一个君主夏桀,荒淫暴虐,老百姓一天到晚在诅咒他,说“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就在这样一个“有夏昏德,民坠涂炭”(《尚书•西伯戡黎》)的时期,商部落在成汤的带领下终于推翻了夏朝,建立起商朝,老百姓歌颂他把人们从水深火热中解救了出来。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代,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早期相对成熟的文字就是商代的甲骨文。商代人很信天命。到了最后一个天子纣王,也是荒淫暴虐。他在位的时候已经出现了民心叛逆,大臣祖伊告诉他民心都要归向周部落了,得注意了。纣王却说:“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尚书•西伯戡黎》)在中国文化里我们把皇天也看作是自己的祖先,祖先去世以后就在天上保佑着子孙。他自认为周人也奈何不了他。可哪里知道,西北地区的周部落在民众的拥护下,在文王、武王的带领下,推翻了商朝,纣王兵败就自杀了。商灭夏,周灭商,在历史上称为“汤武革命”(《周易•革卦•彖传》)。

  这两代的历史给了周王朝非常深刻的教训。以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周王朝一开始就认识到一个道理:“天命靡常。”(《诗经•文王之什•文王》)天命是会被别人革掉的。那天命怎么变化,根据什么变化呢?《尚书》里记载了周对历史的总结:“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尚书•蔡仲之命》)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句话。因此周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念——“敬德”,而且要“疾敬德”(《尚书•召诰》),努力地、快快地提升自己的德行。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根本特性,即决定命运、政权兴亡的不在于外在的力量,而在于人自身德行的好坏。上天是根据民意来做事情的,《尚书》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尚书•泰誓中》),等等。春秋时期齐桓公和管仲曾有一段对话:

  “齐桓公问于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非苍莽之天也。王者以百姓为天。”(《韩诗外传》卷第四)

  所以中国文化里的“天”不是简单地指天空的天,也不是一个造物主的天。天的含义很丰富,是自然而然天道的天,也是代表民意的天。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重点就在于人不是听外在的力量、命运主宰的,不是做某一个神的奴隶,而是要靠自己德行的提升。

  所以,中国文化非常强调修身。《大学》的第一句话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第一个“明”是发扬光大,第二个“明”是形容这个德是光明正大的。每个人都有明德,我们要把它发扬出来。这几句是《大学》的“三纲领”。《大学》还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中间修身是关键,所以说“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自我德行的完善和提升,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认识上,更重要的是在行动上、实践上提升自己。

  这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其核心就是决定人的命运的根本因素是人自己的德行,以“德”为本,而不是外在的“天命”。人不能成为“天命”(神)的奴隶。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