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有人认为,讲座不是每一场都得去现场听才行,有的讲座只要花点时间在网络上搜索主讲人及讲座主题的相关资料,就能大概知道主讲人会讲些什么了。上网查到的资料也许能和讲座上听到的内容差不多,但我认为,要想更好地学到真知灼见,还是要亲自去现场听,因为看资料和听讲座的效果大不相同。听是一种更高效的交流,可以让人很快地理解知识要点,把握住内容梗概。 听讲座,是大家一起汲取知识、交流思想的过程。回想起大学时代,很多次我拉着朋友一起去听讲座,他们专注的倾听、妙语连珠的提问都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听一场人文讲座”。今年正值人文讲座开办20周年,我想基于自己的经历谈谈应该怎么听讲座。 首先,要提前了解讲座的主讲人。不做任何准备的状态下去听讲座无法更好地理解讲座内容。 读本科时,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教授来校作讲座。看到讲座通知后,我专门把俞可平所著的书找来仔细读了一遍,并上网查询他的相关资料,丝毫不敢怠慢。著名法学家季卫东教授来作讲座时,我提前弄清楚了法学的一些基本定理、概念、法条,因为在讲座上他不可能把每一个专业概念或名词都解释一遍。如果不事先在知识结构上完善自己,在讲座现场就会格外匆忙和慌乱,效果也会大打折扣。提前做好功课,这同样也是读书和学习中需要注意的事情。 第二,带着纸笔去听讲座。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强的记忆力也终究敌不过时间的流逝。如果认真做了讲座笔记,把讲座时间、地点、主讲人、主题、内容要点等一一记好,我们就能在很久之后突然想起某个观点时快速便捷地去查阅,时间或许还会让我们对这个观点有更厚重的理解。人文科学知识就是如此,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生活体验的累积。 我有两个专门记录人文讲座的笔记本,从本科时保存至今。毕业许久,一次偶然收拾书柜,竟把两本笔记翻了出来,心里涌出别样的欣喜。仔细数了数上面所记载的讲座,居然有326场,4年的大学时光里,我已然积攒了那么多的讲座记忆。不得不承认,我现在选择走学术道路与大学期间学术讲座对我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带着对知识的渴求,我每周奔走在去西五楼117教室或东九楼C103教室的路上。回忆起那段时光,现在的我仍觉得充满欢喜。 第三,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我在讲座现场见到过很多“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从赫赫有名的专家学者到普通平凡的退休教工都有,他们执著地保持着听讲座的习惯。紫菘学生公寓的楼栋管理员周凤琴,更是在一场场人文讲座中听出了名堂,引来媒体的争相报道。 一个大学生热衷于听讲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一个楼管阿姨听了几百场讲座,那就很难得了,那种对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坚持实在难能可贵。相比之下,很多大学生都应该感到羞愧,在一场场讲座面前,他们总是以“没时间”为借口,而实际上却是惰性使然,或是缺乏持之以恒的韧劲。诸多学者和前辈尚且如此谦逊好学,我们作为晚辈,作为象牙塔中的求学者,有何理由不深刻反思并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呢? 能够对知识保持激情和谦卑的态度,会让人受益终身。正如小时候一位前辈告诉我的一个道理:牛之所以不生病,是因为各种杂草它都吃。同样的道理,人的思想要想不生病,就应该积极摄取知识的“五谷杂粮”。说到底,知识的学科化是人为的,并非“生而有之”。所以,我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要跨学科,跨出狭隘的认知领域,敢于去另一方天地看风景,在肯定或推翻已有认识的过程中,不断充实、丰富、提升自己。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无论是听讲座的方法还是讲座的内容,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听讲座?用心,你一定能得到自己的答案。 (本文刊于《华中科技大学周报》(副刊)·总第509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