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了保持和不断提升自我的德行,就必须防止物欲的引诱和腐蚀,人不能成为物的奴隶。先秦末期的思想家荀子在书里记载着一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谚语:“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意思是说,君子能够控制和管理物,而小人就会被物控制住。古代还有一本书叫《管子》,其中有篇文章叫《心术》,这篇文章讲得很清楚,“心”在人体中处于君的领导地位,五官处于臣的地位,“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要受心的统治和管理。五官与外界接触之后是去管理外物的。眼睛看到美色、鼻子闻到香味、嘴巴尝到滋味,得去管理物,不能反过来让这些物管住感官,不能让感官管住心,一颠倒就变成小人了。能够用心管住五官,用五官管住外物,这就是君子。所以要成为一个有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的人,就不应该被物管住,不能被物欲腐蚀,否则会丧失品德。 我曾对中国文化这一以人为本的人文特色做过一个简单的描述,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上文提及中国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社会曾起过重要的启蒙作用和推动作用。其实,其影响尚不至此。20世纪上半个世纪,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发源地都在欧洲。人类竟然发生如此残酷的互相残杀的战争,究竟是什么原因?追究战争发生的最终目的,无非是资源财富的争夺,人为了得到资源和财富,而不顾道德、不择手段地去相互残杀,人完全被物欲所左右,人又一次自我异化,丧失了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而沦为了物的奴隶。因此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一批有见识的思想家,又一次提出了要确立人本主义的问题,高举起新人本主义的大旗。而且几乎一致地认为,这种新人本主义的思想资源要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如果说,17-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时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到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文化是为了使人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不做神的奴隶,而做一个有独立主体、理性自由的人,那么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后高举新人本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使人从物的牢笼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遵循人道、关爱人类、懂得自觉自律的人。 然而,人要自觉地从物欲中解脱出来是何等地不易,人要自觉自律地奉行“为人之道”又是何等的艰难,当今世界人与人之间争斗不已,民族、国家内部、外部大小战争不断,新人本主义的大旗仍需要继续高举,再高举。 至于启蒙运动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潮在欧洲,在冲破中世纪神本主义文化中获得了极大的成就,开展出来西方近代以来的理性文化,取得了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科技、人文文化的大发展、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在欧洲西方文化的传统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异。那就是,在西方传统文化中,那种非此即彼的二元分离乃至对立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即当人类从神的脚下站立起来以后,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得到肯定以后,人就要替代神来主宰天地万物了。那时的人随着理性的肯定,随着科学的发展,科技力量的增长,都喊出了“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认为人类应当,而且能够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并且在作为人类理性力量的成果——科学和技术的日益发展、进步下,“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的思想日益滋长。人类自以为凭着人类理性的力量,科学、技术的力量,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主宰宇宙。原来与神本文化相对的人本主义逐渐被异化为人类要去主宰天地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了。而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又异化成了对自然资源财富的过度开发和掠夺以满足人类的物欲,使人沦落为物欲的奴隶。这也是现代西方社会批判“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中是不会异化成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原因是在中国文化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优秀传统,即“以天为则”的传统。 中国的以人为本是强调人的自我管理,是向内的管住自己。不仅要管住自己的感官,更要管住自己的心。人只有管住自己的心,才能管住自己的行为。“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管子•心术上》)“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篇》)人要保持品德,就要警惕物欲的腐蚀。如果放纵自己,对欲望无止境地追求,人就会被物控制住,丧失自己的独立性、主体性、能动性,而成为物的奴隶。 本来西方用人本主义对抗神本主义是要强调人在各方面理性的意义和人道德自觉的意义。但在西方文化的传统下,他们的价值观念,特别是思维方式是非此即彼、二元分离、对立的思维方式,好就是绝对的好,坏就是绝对的坏,导致了人本主义的变异。这个变异是造成后来很多问题的根源。他们看到神本文化束缚了社会的发展,束缚了人类理性的能动力量,而人本可以让人从神的脚下站起来就是绝对地好,因此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原来是上帝决定一切,现在是人决定一切,自然界万物都要听人的主宰,人替代了上帝。人本主义蜕变成了人类中心主义。人们没有想到,人要决定一切,结果人却被一切决定了。西方近代社会发展起来以后,为了争夺资源财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人反而失去了一个自我。 中国文化中的第二个重要传统是“以天为则”。孔子说:“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论语·泰伯》)中国人非常强调以天地为榜样,向天地学习。如果去孔庙,人们就可以看到,我们是用“德配天地”“德侔天地”来赞扬孔子的。圣人的品德能够与天地相配,与天地一样高明博厚。所以人绝对不能去做万物的主宰,相反,恰恰是要向天地万物学习。道家讲的道法自然也是这样。“自然”不是现在自然界的概念,而是说事物的本然,是自然而然、本然的状态。道法自然就是强调人应尊重事物的本然状态。 天地有很多品德。我们看到天地从来没有因为喜欢不喜欢而舍弃一些东西,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也是光明普照的,“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礼记·孔子闲居》)天地是这样地广大无私,广阔包容。人们首先就要学天地的这种品德。很多人说中国的文化讲的是天人合一,其实更准确地说应当是“天人合德”,即人与天在德行上的一致。天地是非常诚信的。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这用一个字表达就是诚。《中庸》里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孟子也说:“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这也就是说,人道是从天道学来的。天道是诚,所以我们人也要诚。这一说法在《周易·观卦·彖传》里也可以得到印证:“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这里的“神”不是造物主的神,“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上》)在中国文化中神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万物的变化。过去我们对“神道设教”曲解得一塌糊涂,以为就是抬出一个神秘的高高在上的神来教化大家。其实,这里一点儿神秘主义都没有。我们观察天的变化之道,看到春夏秋冬四时是没有差错的。这就是诚。圣人按照天的这样一种神道——“诚”来教化民众,天下就太平了。所以说,人最主要的品德都是从天地中学来的。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