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要向天地学习,还要向万物学习。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中,描述小草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是要人们学习小草坚强的生命力。又有两句诗描写竹子的,诗句这样写的:“未出土时已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这是用竹子做比喻,人们要学习它那样从根子上就要有坚持做人的气节,地位身份再如何显赫也要虚心谦下。而最值得人学习的物,那就是“水”。老子《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也就是说,水具有最高的品德。很多书里记载说:孔子遇水必观,中国最注重向万物中的水学习。水的品德太多了。水总是往下流,普润万物,从来不居功自傲,要求回报。这是谦虚的品德。水也能够包容万物,它没有自己的形状,而是随器赋形。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水还有坚忍不拔、以柔胜刚的品德。水滴石穿,最柔弱的水滴穿了坚硬的石头,就是因为水有坚忍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一滴、一滴地滴,一年、十年……,最终把石头滴穿了。古人说女人是水做的。女人柔弱,可她又有一种韧劲儿。以柔克刚,刚柔相济,这是双赢。如果以刚对刚,一定是两败俱伤。现在社会上能懂得柔的道理,运用柔的方法的人太缺少了。现在社会上女性的作用日益凸显,人们常常用阴盛阳衰来评说,其实这只是从现象上看,说它是阴盛阳衰,而实际上是阳盛阴衰。因为本来应该阴的、柔的,现在都变成阳的、刚的了。拿人类与整个自然来说,如果说整个自然是阳,人类是阴,现在人要去征服自然,人就变成阳了。以阳对阳,所以我们人现在遭殃。我们是阴,就应该顺自然。很多人认为老子的自然无为是无所作为。其实,无为者非不为也,“若吾所谓无为者,私志不得入公道,嗜欲不得枉正术,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而总起来讲是“推自然之势。”(《淮南子•修务训》)这也就是老子的“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辅助当然要有动作、行为,但不敢以自己的私志、嗜欲去干预事物,不仅要遵循事物本然之理,还要看所依靠的环境、条件是不是成熟。所以说,自然无为恰恰是最积极的有为。 因此,在中国的文化中,一方面强调人不能做神的奴隶,也不能做物的奴隶,而要做人自己,保持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但另一方面也不能狂妄自大,去做天地万物的主宰,反而要人们虚心地向天地万物学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这就是中国文化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优秀思想。“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的结合,保证了中国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不可能异化为“人类中心主义”。 纵观,近几百年来的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社会)的关系、人自身身心的关系,日趋紧张、恶化,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的丢失。因此,现在亟需重振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而扬弃异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与此相关的“科学主义”、“科技万能”等思想。正确地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的真正意义和精神,将它贡献给世界,是当前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