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干部要善于治“无患之患”
龙继辉 “常治无患之患”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良医者,常治无病之病,故无病;圣人者,常治无患之患,故无患也”,揭示了未雨绸缪、居安思危的重要性。党员干部要练就“常治无患之患”的本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态度强化抓深抓细风险防控、抓常抓长安全预防的能力,确保组织高度集中统一和安全稳定。(8月7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任何事,包括安全防范工作、民生工程等,都要先谋划后实施。对所干事情都要事前有个谋划,力求做到统筹安排,通盘考虑。这样,做起事来,才能胸有成竹,做得井井有条。包括干好工作需要几步走,如何应对突发情况,都要有个较为明确的预案,决不能毫无准备就仓促上阵。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因此,党员干部干事创业,不仅要有打算、有谋划,而且要早打算、早谋划。一步领先,就可能步步领先。如果在谋划安排上输在了起跑线上,则可能一步落后,步步落后。 党员干部治“无患之患”是最高明之举,需要下大力气做好。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有其发生的主客观原因。正如有人说得好:这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因此,党员干部要学会分析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避免结果产生的原因出现,这就是治“无患之患”的题中之义。 因此,党员干部要善于治“无患之患”。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中,是最省事、最省力的做法。否则,一旦让问题如星星之火燎原起来,就麻烦大了。不仅损失会大得多,而且采取挽救措施所付出的代价也会高得多。党员干部善于治“无患之患”,是对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都应以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行动自觉,全力治好“无患之患”,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但,治“无患之患”,要有高超的本领。治“未病”,是一项比治病更难的“疑难杂症”。治病讲究对症下药,这是良医的经验之谈和起死回生的制胜法宝。而治“未病”,没有“症状”,当然就难以找到对“症”的“药”可下。但,人得病,也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也有其先兆。因此,良医要善于治“未病”。同理可得,党员干部也要善于治“未病”,即善于治“无患之患”。治“无患之患”与治“未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治“无患之患”,难上加难,需要党员干部丰富的阅历、老道的经验和高强的本领。为此,党员干部必须练就一叶知秋的治“无患之患”的本领。本领是通向成功之路上最坚实的阶梯。练好治“无患之患”的本领,主要是要练好一叶知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本领。 治“无患之患”,还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才行。既然治“无患之患”比治患更难,没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没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没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显然是不得行的。而且,治“无患之患”很难出政绩,最多只能出“潜绩”,由此,很多人不愿意治“无患之患”。因此,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强烈的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心才能把治“无患之患”的工作做好,做出成效。 治“无患之患”,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久久为功,方能善作善成。治“无患之患”,不要以为可以立竿见影,这是不现实的。因此,党员干部要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积累,要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之心,一步一个脚印,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求一鸣惊人,但求有功于人民。 当然,治“无患之患”,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治好了“无患之患”,一旦环境变了,还可能出现新的“无患之患”需要医治。因此,党员干部要与时俱进,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严阵以待“无患之患”发生的可能,常治无患之患。出现一个“无患之患”,就要坚决治好,绝不姑息,以绝后患。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