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总目标的解读 李 锦
今天,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了。 按照惯例,会议消息、领导的说明和《决定》将在散会以后再公布,也就是说18日才能公布。然而,会议的主题、总目标和总原则都已经公布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改革总目标。既然目标已经宣布了,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谈谈看法了。 二十届三中全会,新就新在“中国式现代”的新征程。从内容看,在全面深化改革前面加了“进一步”三个字,在改革总目标前面加上“继续”两个字。当然,很多新的任务有待公布。 对改革总目标的解读,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一个是这个问题提出来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问题;第二个问题“是什么”问题?第三个是这个问题提出来要处理好的矛盾,也是“怎么做”的问题。 昨天我发表《“发展改革”和“治理改革”的问题》,把很多要讲的话都说了。有人觉得我过分强调了“发展改革”问题,而对“治理改革”重视不够。今天。就治理问题再说一说。我想强调的是,
改革首先是为了发展,这是第一个目标,也就是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国家制度治理现代化是在发展现代化基础上建立的,两者是一致的。 要站在政治与历史高度理解改革总目标
三中全会改革精神,是总书记今年5月在济南透露的。总书记在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其实,更早提出的是2013年11月,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有人误解,讲发展怎么变成讲治理了?其实治理也是对发展的治理,目的是更好地推进发展,使发展更有力更有效,这是一种目标倒推法的思维,与问题倒逼法是种结合。 我看了一些理论家的文章,多从政治角度进行分析。 第一种说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突破历史周期律的选择。 现代西方制度模式通过“三权分立”、多党竞争等,以不流血的方式实现政权更迭,一定程度上平抑了历史周期波峰与波谷的巨大落差,相比以往的社会制度模式有进步意义,但也存在政党倾轧、政治极化、金钱民主等严重弊端。中国依据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坚定地选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铸就了人类破解历史周期律的“中国答卷”,目的是加固党的执政根基。 第二种说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跳出“西方化陷阱”,真正掌控自己命运。 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纵观世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得出的深刻结论。应对西化分化和颜色革命的攻势,既要依靠针锋相对的意识形态斗争,更要依靠坚不可摧的制度屏障。我们党提出并确立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是要解决好制约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问题,而且是要解决好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现代化问题。就是治理要现代化,更加科学、更加民主,同时也要更加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种说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的有力保证。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只有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才能更好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确保中国式现代化锚定奋斗目标行稳致远。 第四种说法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要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不能仅仅依靠单个领域、单个层次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进一步促成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强劲动力。
综上所述,现在说的改革总目标是一种很高的目标,突破单纯经济眼光、现实眼光,而从政治历史眼光看问题。表明中国改革包含新的目标、进入新的阶段、达到新的高度。 理解完善制度与治理现代化两个目标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是由两句话组成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只讲第二句,不讲第一句,那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第一句话,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看。 我们要不断深化对制度建设的认识与实践,通过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更加符合时代要求、更加具有强大生命力。这包括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以制度优势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坚实制度保障。 总目标,下面有具体目标。包括以财税、土地、金融、国企为代表的基础制度改革为重点。平衡央地关系,完善税收制度;优化土地要素流通,建立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重塑资本市场生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做强国有资本,优化国资布局。完善支持全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等体制机制,并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第二句话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来看。 全面深化改革旨在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使国家治理更加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在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把“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有机结合起来,以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整体效能。通过深化改革,我们要进一步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家庭,乃至政府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构建起“市场—社会—政府”良性互动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更好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围绕经济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美丽中国建设等方面,不断优化治理结构,完善治理机制,提升治理能力,确保国家治理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既稳定有序又开放包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支撑。
这次三中全会,比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一个大亮点,就是与中国式现代化而伴生的新质生产力。但新质生产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它需要有一个好的生产关系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因此,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营造一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的社会生态就显得极为重要。这要求我们持续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改革,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数据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这次会议,对这个问题有突破,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目标倒推法”与“问题倒逼法”的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强调,“紧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坚决破除妨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提供有力制度保障。”这里有“目标倒推法”与“问题倒逼法”结合的思想。 这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如果光盯着总目标说事,觉得有点远。开三中全会,终究是解决问题的。我们下一步不仅要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注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匹配。欧洲是“规则导向型”社会,其规则和标准制定得很好,但正是由于标准过高、过于理想化,反而将自己“困住了”。“工业 4.0”最初由德国提出,他们的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过于先进,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经济进程。德国经济并没有美国发展得快。规则好不好,看来,最终要由问题解决来衡量。 关于新质生产力,就有两个具体问题要考虑。譬如,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求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确保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行稳致远。中国独角兽企业的增量减少,但它是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还有人才问题,实现从“0到1”的突破,肯定不会来自政府,从世界范围来看,它们都产生于个人。爱因斯坦并非由政府培养,从0到1的原始理念与政府、家庭都无关,来自社会机制,而不是培养出来的。中国有许多独角兽企业诞生,在孵化后就出国了,这是一个大问题。这涉及体制改革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怎样把人才培养出来?怎么用好人才?留住人才?都是制度、体制与机制问题。还有个教育改革问题。教育应该从小开始,教导人们如何激发自己的创造力,而不是死记硬背。中国的落后,说到底是提倡培养当官听话的人才,而不是创新的人才。中国还存在办事流程审批繁琐的问题。马斯克曾经说过以前火箭发射的审批流程非常长,但在他的推动下,现在的流程已经大幅缩短。然而,在我们的很多科学领域,没有人去改变这一点。这些问题,都是与新质生产力有关的问题。 新的《决定》怎么解决难题,我们充满期待。制度完善,一定要有利于发展。我们国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是发展不足,活力不足,而监管过度。如此等等,都需要制度解决。这就要通过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打破科技领域的封锁与限制,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起自主可控的创新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 所以,既要有根基层面的制度成果,又要有具体层面的制度成果。必须在具体层面和根基层面都发展完善,不仅要织密制度笼子、扎紧制度篱笆,而且要强化制度体系的根基。要直面改革路上的各种挑战与障碍,明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的重要指向。有几点需要强调: 一是正确处理总目标与分目标的矛盾。坚持分目标则是要敢于直面改革中的难点、痛点,勇于担当,不回避、不推诿,以钉钉子精神推动问题的解决。 二是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分为2035、2050两个阶段,还有一个短期的,就是十五五阶段,今后五年的。 三是正确处理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的矛盾。目标导向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问题导向具有战术性和针对性。 四是正确处理发展改革与治理改革的矛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条件。 五是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的矛盾。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走实走深。 六是正确处理政府改革与人民改革的矛盾。总是政府部门掌控的改革,只能使部门权力越来越大,人民权力越来越小。要充分激发出蕴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制度潜力,使人民在参与改革中理解改革、认同改革、助推改革。作为改革的组织者、推动者的各个部门、区域等,自己改革自己,甚至在改革过程中必须大幅度放弃自身的权力和利益。 七是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矛盾。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也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八是正确处理好整体协同和大胆突破的矛盾。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 九是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就社会稳定来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保持稳定,我们就面临一个矛盾凸显期,各个方面的要求都比较高。所以发展、改革、稳定都进入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时期,要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这些思想,肯定将在《决定》中得以。十八届三中全会有个“全面改革六十条”。就改革来讲,我们改革开放已经45周年,好改的、容易改的、大家共识非常明显的改革,已经改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一些“硬骨头”。所以下面这个“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有多少条,有多少新内容出现。人们自然非常期待。 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可以预测新的《决定》: 第一,主题是全面的,包括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包括了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包括了发展、改革、稳定等各个方面的全面治理体系。 第二,目标是明确的,这是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的改革。 第三,主线是清晰的。每个领域当中,改革的主线都是非常清楚的。 第四,重点是明确的。我们虽然要全面改革,但是我们也认识到,重点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发展改革与治理改革的一致性,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火车头的作用。 第五,时间是明确的,到2035年,截止日期。 第六,力度是空前的。《决定》多数是重大改革任务。 第七,落实是有保障的。肯定有许多要求。 前几天,我发表一篇文章,就三中全会的主题谈一谈看法。有一家国企公众号居然有7万多人点击。平时这家公众号一般文章是几百人点击,说明这家公众号有相当多的粉丝,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对这个主题感兴趣。在新的精神没有出来时,对改革总目标进行解读,自然会为大家欢迎。 前一阶段,我提出“发展改革”与“治理改革”问题,是内容问题;今天提出“目标倒推法”与“问题倒逼法”,是方法问题。当然,仍然是说的结合问题。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