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忆清秋】:您曾说,“一个以写作为生的人,通常会困窘于语言,自觉脑拙笔钝。那么就去读古典诗,也许会拯救你的笔。”请问王老师,为何古诗词能给予作家写作上的灵感?您如何看待古诗词对作家文笔所产生的影响? [王跃文]:我指的不仅仅是古诗词,包括每个作家自己喜爱的文学经典。经曲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各方面都是可以师法的。比如古典诗词,语言的精炼,意境的优美,情愫的高雅,格局的阔大,能给写作的人取不之尽的营养。我自己读这些古诗词的时候,常常会读得怦然心动,拍案叫绝。它会激法你的灵感,唤醒你的内心,叫你感觉灵敏起来,身心滋润起来。读多了古诗词,文笔自然就雅了,就鲜活了。 【网友骑驴大仙】:当今的很多80后作家,单纯为了写作而写作,写作是为了做梦,但梦里却没有中国。请问嘉宾,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对于梦想的这部分缺失,您对80后作家有何好建议? [王跃文]:我不能不负责任地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并没有对80后写作现象有全面观察。我感觉80后的年轻人,他们受教育的环境比我们好,接受的新知识、见识的新事物,都是我们这代人没法比的。照理说,他们应该比我们更懂得世界,更懂得未来。我觉得包括我们自己这代人在内,缺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80后年轻人也许比我们更为缺乏。我作为自小生活在乡村的作家,身上受到的传统文化教育倒不是来自课堂,而是来自残留在乡村风俗中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也许有人会批评我保守,但我很愿意说自己身上有传统。凝结在乡村伦理中的良好传统是鲜活的,接地气的,也是非常有益的。如果说对80后年轻作家有什么建议的话,我想建议他们多掌握些传统的东西。 【网友静水流深幸福人】一部《致青春》,一部《小时代》,将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收益大幅提高的同时也使其丧失了文学作品本身很珍贵的精华和细腻。您觉得在电视、电影等视觉艺术不断商业化的今天,文学作品该如何与之融合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双收益? [王跃文]:影视和文学是两回事。想写好小说,就不应该想通过影视去赚钱;想通过影视赚钱,就不要指望当个文学品质高的作家。当然,好的文学作品,有时候也会因影视改编而赚钱,那都不是作家有意为之的。影视作品也可以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它是影视作品的文学价值,同文学作品的文学价值是两回事。文学写作也要以从影视那里学到很多技巧,影视也可以从文学作品那里借鉴到很多品味;但是,文学同影视终究是两种艺术形式,谁也赢不了谁。 只有在乡村文化中才能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 【网友不关注】:据了解,您最近也正在写一部描摹对象为乡村的现实题材小说。请问王老师,您认为以乡村为题材的小说和报告文学他们各自都有哪些特点?小说和报告文学哪个更容易吸引读者? [王跃文]:小说和报告文学不存在哪个更吸引读者的问题。好小说和好报告文学都能让读者喜欢,不好的小说和报告文学都不能让读者喜欢。我觉得这么比较是没有意义的。我想表达一个观点,即乡村是最大意义上的中国,不但在于它所占国土面积巨大,人口数量巨大,而且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而不是在城市。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被格式化了,城市文化代表不了中国文化。只有在乡村文化中,才能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文学表现好了广大乡村,就真正表现好了中国人。说一句题外话,中国也只有解决好了乡村的问题,才算把中国问题解决好了。 【网友好想去旅游】:您不仅擅长官场小说,非官场小说写颇具魅力。比如您新出版的小说集《漫水》收入的全是写乡村的小说,很受读者喜欢。请问王老师,为何您创作的作品如此“接地气”,能如此贴近群众?每个人的生活阅历都是有限的,您的创作灵感又源自何处? [王跃文]:作家的生活阅历同他的创作关系非常密切。我的创作题材主要是三大块:一是现实的官场题材;二是乡村题材;三是历史题材。前二者靠生活经历,第三类靠阅读。上述三类题材小说中,我自己最钟情的是乡村题材的小说。作品能不能接地气,能不能贴近读者,我以为最要紧的是作家写作是否真诚。不少作家的写作是自欺欺人,写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读者怎么回认同呢?但是,偏有那么些作家专写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却收获了很多现实利益。我鄙视这种写作。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