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腐:描摹风暴下的众生相 文学“染乎世情”,与现实共振,2014年的反腐风暴席卷神州大地,2014年反腐小说比之以往更值得关注和研讨。反腐小说,一贯以现实主义传 统、人道胸怀和批判精神为核心,为廉洁健康的政体鼓与呼。当然,以往的反腐小说常常停留在好人与坏人、好官与坏官的冲突层面,上升到复杂的人性拷问和心灵 审视较少。 “反腐”小说和官场小说的巨大区别在于,官场小说在较低层面展示职场的技巧性甚至厚黑面,反腐小说不一定和所谓的“官场生活”紧密联系,即便联 系紧密,也需要摆脱官场小说写作的流弊,创作者要有严肃的写作态度,写作中还需要去类型化,比如:区别于官场小说以情节为叙事结构核心的主流套路,去除小 说中的介绍性、说明性文字,不以宣扬所谓的“官场潜规则”为作品的卖点——总之,让小说回到小说本身。 凡一平的《非常审问》写的是贪腐局长万一光害怕突然被纪委“双规”,于是在家和妻子相互进行模拟审问,以期真正被审问时不因害怕而交代问题。在 这过程中,他发现在事实面前自己无法抵赖,便希望退掉那些和他称兄道弟的老总们送来的巨款,然而,老总们要么不承认送过他钱,要么表示“打死也不会说”, 非但如此还继续送给他钱。万一光锒铛入狱,但并没有他臆想中的审问,铁证如山,不再需要他交代。万一光之前显然受到了“老虎”、“苍蝇”纷纷被打的震慑, 然而,他却继续收受贿赂,贪欲无边。小说告诫官员只有清正廉洁才会心安理得,万一光的模拟审问救不了自己,终是徒劳。这篇小说故事简单,但全部依靠生动传 神的细节,塑造一个终日惶惶不安的贪官形象,凡一平把叙事艺术还给了小说。凡一平控诉、揭露贪腐之恶、弘扬正义,也在作品中灌注人文关怀。贪腐局长万一光 能激起读者的痛恨,但作品同时能让读者同情欲望下扭曲的一个人。贪腐让万一光人格扭曲,惨不忍睹,他紧张、自虐,四处说谎、心存侥幸,十分可恨也十分可 怜,惟有入狱才能获救,重新拾回人格的健康。 杨少衡善于写当下的干部形象,也能写出官场生态的复杂性。2014年的《酒精测试》中,“反腐”是“我”的一种内心愿望。腐败在小说中首先表现 为公款大吃大喝,“我”因“酒量不错”名声在外,不得不在接待中大量饮酒。“我”本不爱饮酒,这与“反腐”达成了一致,由此可见,并不是所有的腐败都出于 腐败者自己的意愿。从喝酒这事上看,腐败于党、于国、于腐败者,都不是好事。然而,喝酒这件近乎受虐的事,“我”却不得不做。小说题为“酒精测试”,“测 试”中自然有考验,不仅考验酒量,考验胃,而且还考验“我”是否听一把手的话。在接待一把手的朋友时,省委暗访组正在当地查公务接待,如果被暗访组查获, 政治生命马上结束,如果我临酒退缩,就会“被边缘化”。一把手对“我”这个市委副书记的测试,其实是测试他在市里是否有绝对权力,测试“我”是否肯提着乌 纱帽听他的指挥。这篇小说布局精巧,极尽暗示之能,预示着一把手的绝对权力带来的绝对腐败,曲折别致。 尤凤伟的《金山寺》写腐败现象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种:信仰的位移。共产党人的信仰应该是共产主义,但某些官员却求神拜佛,希望神灵保佑升官发 财。小说中被“双规”的市委书记尚增人上任后,大家都觉得是宋宝琦帮他“上位”——集体将一个领导干部的升迁当做宋宝琦私人对尚增人的某种成全,公私不 分,判断事物的立场大有问题。重感情本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人民公仆需要的是大公无私的情怀。宋宝琦在尚增人被“双规”后十分紧张,马上清理尚增人送的礼 物,发现没有现金,暗自庆幸未被牵连。然而,尚增人果然是送过宋宝琦一份“厚礼”:宋宝琦去金山寺烧香拜佛,一场法事的耗资竟然有10万元之巨,宋宝琦在 不知晓的情况下等同于收受了尚增人叫人买单的这10万元,这是他始料未及的。宋宝琦提心吊胆,等待纪委的处理,然而,没有人敢得罪一方事主的佛,他的问题 不了了之。尤凤伟的作品在行为和思想之间架设桥梁,在情节和人物之间寻求同构,小说暗含讽刺,透视人物的灵魂。 李治邦的《佛爷》仿佛取自现实生活的案例,将小偷反腐的故事进行艺术化处理,写出窃贼对人性的伤害和心灵毁灭。张一鸣的窃贼技巧可谓高超,但和 贪官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作为社会高级窃贼的贪腐者,常务副市长董强三跋扈。张一鸣仗着自己偷窃手段高明,先后两次扒窃董强三。董强三知道是张一鸣扒窃 了他,更要命的是,董强三行贿受贿的账本也被偷走。董强三必须抓住张一鸣,可是张一鸣已经将他行贿受贿的账本实名递交到了中纪委。借小偷来表现“反腐”, 在小说界早就有先例,但在两个高级窃贼的争斗中所体现的意味则另有妙处。董强三将公权力私有化——公安局局长是他的人,不立案就抓人,明显是公权私用地抓 住了张一鸣;张一鸣不可能将公权力私有化,但他可以借用公权力,向中纪委举报——打倒董强三和费局长。《佛爷》的故事,不是一个“盗亦有道”的正义故事, 张一鸣举报董强三并不纯粹出于正义,而是带有江湖争强斗狠的意绪。董强三和费局长抓住张一鸣也不具将盗贼绳之以法的正义性。 邵丽的《第四十圈》确切地说是一篇深刻的“世情小说”,作品没有描摹公务员的腐败,而是写人民的疾苦、社会的病象,传达的是另一种“反腐”—— 反对社会腐败。良善弱小得不到保护,公平正义便无法张扬,作品直指公权力得不到约束和社会风气恶化。小说中的事件关乎四条人命,诚如作家在小说中所言“事 情的麻烦之处就在于,看起来谁都有责任,但是论到法律上,又都没有责任”。邵丽作品中的“反腐”,意味着全面净化社会风气。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公 权力家族化后,仿佛权力是可以流通的家族财产,作品中派出所所长的妻舅便依靠裙带关系横行。这些官场生态的不健康、不正常,更说明反腐廉政任重而道远。 青年:“80后”的分化与不足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