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thisshowsthatinsteadof studyingproperlyPao-yu givesall histimetoromantictrash. 【只是可见宝玉不务正,专在这些浓诗艳词作功夫。】 贾政所谓的“浓诗艳词”,指的是不入科举之道,偏重于文学价值的诗词曲赋,尤其是青春少年喜读的带有浪漫色彩的诗词。杨译中以romantic一词,已将此意传达得非常充分。结合上下文来看,杨译本中“袭人”这个名字的由来及背后隐约可见的情感色彩,都是明白无误的。《莎》著中引用“花气袭人”的诗句,却无视译文中对袭人之名系因诗而来的交代:assailsmen者,是氤氲的花气,thefragranceofflowers,绝非袭人其人;同时不顾英文men可泛指广义的“人”的常识,硬要将它曲解成“男人”之意,这是说不过去的。 霍译,“第一个英文全译本”? 就文学阅读与研究的角度而言,人物译名的得失不能脱离具体语境来评判。BlackJade也好,assailsmen也罢,词语本身的内涵原非《莎》著中所言之不堪,放在上下文中,人物形象就更不至于引起那样大的误会了。对照种种文本可见,所谓红楼人物“海外遭恶搞”,并非事实。杨译也好,霍译也罢,乃至早期的英译,直至当今英文世界中的阅读与研究,对于《红楼梦》文化内涵的领会与传达,不可谓没有误读,但基本上是忠实的。“恶搞”之说,不能成立。 除了从黛玉到袭人,《莎》著引起关注最多的两点内容,与《红楼梦》英译的实际情形相悖,再看书中其他一些评述,也颇有令人不能同意之处。譬如书中对“霍克斯”及霍译本的介绍,一方面将霍译本的译者封为“林黛玉的蓝颜知己”,另一方面却连基本事实都未厘清。英国汉学家DavidHawkes中文名字是“霍克思”,他生前的友人宋淇(林以亮)曾有专著《<红楼梦>西游记——细评<红楼梦>新英译》(联经,1980),集中探讨霍译本第一卷的得失,书中出现他的名字,正是“霍克思”字样。国内学术界早年对此不甚关注,“霍克思”、“霍克斯”并提,但也极少见到像《莎》著中那样错讹成“霍克尔”的。至于该书中多次提到霍译本是“1973年出版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就更不准确了。 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三种英文全译本。最早完成的一种译名为TheRedChamber Dream,译者是彭寿(B.S.Bonsall,又译邦斯尔)神父;该译本完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未公开出版,影响也有限,后打字稿收藏于香港大学,2004年发布在线电子版,可供阅读。公开出版的第一个英文全译本是杨译本,译名为ADreamofRed Mansions,译者杨宪益、戴乃迭从头至尾合作完成了百二十回翻译,分三卷由北京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第一卷、第二卷在1978年出版,第三卷出版于1980年。霍克思与学生、半子闵福德(JohnMinford)各自独立翻译了前八十回(译本第一至三卷)和后四十回(译本第四、第五卷),合为五卷,由英国企鹅公司(Penguin House)出平装版,译名为TheStoryoftheStone,首卷出版于1973年,末卷出版于1986年。企鹅平装出版之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于1979至1987年又为霍译陆续出版了精装版。 多年来,杨译与霍译并提,海内外学术界也常以这两种译本互为对照,评判优劣。论者立场、观点或有不同,参差多元,乃是学术批评的常态;然而像《莎》著这样罔顾文本事实、断章取义的评判,实属少见。除了对于黛玉、袭人等译名的评判令人瞠目之外,书中多次提到《红楼梦》英译的发端,也与事实相抵牾。此处仍以“让外国人发晕的《红楼梦》人名”一文中的叙述为例,第十五页有这样一段文字: 早在1830年,《红楼梦》就有了第一个英文译本,当时,英国皇家学会会员JohnDavis翻译了《红楼梦》第三回的片段,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英文节译本。《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片段的翻译,严格而言,只可称“摘译”,而不能称为“节译本”或“译本”;《莎》著也没有给出该摘译的具体内容及出处;事实上,德庇时(JohnDavis)的这一翻译只是原著第三回中的一首诗,载于题为《汉文诗解》(OnthePoetry oftheChinese)的六十七页长文中,发表于当年的《皇家亚洲学会会报》。另外,《红楼梦》在英文中的首译也并非1830年。从迄今发现的材料可知,《红楼梦》的英译始于1812年,来华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Morrison)摘译出《红楼梦》第四回的内容,附于一封书信之后,不过该信并未发表,这段摘译也无人得见。1816年,马礼逊编纂的中文课本《中文对话与单句》在澳门出版,其中选译《红楼梦》第三十一回的部分内容,由此开始了这部小说在英文世界中的传播。此后多年间,英国汉学家德庇时、罗伯聃、包腊、翟理斯等陆续有节译内容发表或出版。十九世纪末,英国驻华领事乔利(H.BencraftJoly)出版两卷本的《红楼梦》节译本(1892-1893),内容为前五十六回。乔利计划翻译全书,但未完成即病逝,他的译本才是独立出版的第一个《红楼梦》英文节译本。 早期译者的译介在西方并未引起较大影响,直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教授王际真的《红楼梦》节译本出版,正文前有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阿瑟·韦利(Arthur Waley)所作的一篇序言,这部小说在英文世界中才逐渐为人熟知。到了二十世纪中期,1958年,麦克休姐妹出版了一部582页的《红楼梦》节译本,系由库恩1928年的德文节译本转译。同年,王际真也修订了第一版节译本,增补了近一倍的内容,重新出版。此后多年间,虽然杨译与霍译两部全译本相继出现,但迄今为止,最为人熟知的《红楼梦》英译名,仍是王际真节译的TheDreamofRed Chamber。大不列颠百科中《红楼梦》的词条,英文题名也是王际真的这一译名。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莎》著中极力批评的黛玉译名BlackJade,正是王际真的译法。这个译名为英文读者广为接受,并未误导黛玉在英文文本中的形象,这也是一点明证。《莎》著作者若读过王译本,不难发现,从正文前原著主要人物的谱系图表,到回目标题及内文,也是音译Tai-yu与意译BlackJade均有的,不止意译一种。阿瑟·韦利将《红楼梦》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比诸罗密欧与朱丽叶,也赞许了王际真的译文及改编: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