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2014年中国文化艺术界:春风又起春潮(3)

2014年中国文化艺术界:春风又起春潮(3)

时间:2014-12-29 13:56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 琼
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正逐一具备这些条件。因此,科幻文化在此时突然迸发出活力,绝不是偶然。当然,差距没有那么容易被追平,业界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切,都刚刚开始,一个让人充满期待和信

  所幸的是,今天的我们正逐一具备这些条件。因此,科幻文化在此时突然迸发出活力,绝不是偶然。当然,差距没有那么容易被追平,业界对此也有着清醒的认知。“小荷才露尖尖角”,一切,都刚刚开始,一个让人充满期待和信心的开始。

  戏剧奥林匹克大师遇冷

  遂引思量到自家

  徐 馨 张珊珊

  今年话剧界的重磅事件,当属第六届戏剧奥林匹克首次在中国举行,22个国家和地区的47部作品集中在北京上演,三四十年来持续保持国际影响力的老一代戏剧导演大家悉数亮相,真是“该来的都来了”!

  有趣的是,戏剧性的情节除了在台上行进,也爆发在台下的观众席间。有人在“演后谈”环节批评日本导演铃木忠志亵渎经典;有人在美国导演罗伯特·威尔逊的演出进行中大声说“下去吧”“失望至极”;有人在俄罗斯导演留比莫夫的遗作上半场结束时退场;有人对意大利裔丹麦导演巴尔巴不以为然;有人对来自波兰的音乐肢体剧场一头雾水……

  虽然可以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来解释观演矛盾,但当梳理出这些导演迥异风格之外的共性时,或许会得出另一种解释。此次戏剧奥林匹克剧目的相同点何在?那就是不妥协的鲜明的艺术个性、完整的独特的表演体系、不以讲故事为核心。长久以来,占据我国话剧舞台中心的大多是传统的以讲述完整故事为追求的作品,其具体表现风格虽有所不同,但其不同往往是“压缩版电视剧”与“拉长版小品”之别,并无艺术上的本质差异。这样说有些刻薄,但说具有鲜明艺术风格的中国当代戏剧家寥寥无几,主动追求并已建立起完整的话剧表演体系的中国当代导演更是少之又少,并不为过。

  在艺术风格偏向单一、舞台新作缺少创造力的话剧演出市场中,观众们的口味被固化也就不足为奇了——观众,是最不会说谎的试剂,检测的是我们自身的戏剧创作现状。

  倘若当今国际剧坛最前沿、最有争议的作品高密度地展示给我们,现场反应又将如何?铃木忠志、罗伯特·威尔逊、留比莫夫……他们是当代国际剧坛大家不假,但要知道三四十年前当他们到达艺术顶峰之际,其创造力也开始衰退:我们没有在他们的艺术鼎盛期与其结识——戏剧奥林匹克为观众集中补习,抹平这数十年的时间差,也照见有待填补的艺术观念的沟壑。

  31岁《杂文报》停刊

  望尽背影离愁浅

  董宏君

  2014年末之际,又一份纸媒宣布停刊。这一次,是有31年历史、发行遍布全国、90%以上为自费订阅的《杂文报》。

  这份聚集过大批优秀杂文家,文章尺度一度很大,针砭时弊备受读者欢迎,单靠发行就可以挣钱的报纸,就这样离我们远去了。喜欢它的人或怅然、或缅怀、或疑惑,终究改变不了它即将离去的事实。

  近几年,关于传统媒体的“命运”话题时常发热。2010年当美国《纽约时报》宣布停止印刷报纸而改出网络版后,纸媒的命运就已引起关注。此前,拥有140余年历史的《西雅图邮报》最早停止印刷版报纸的发行,只做网络版,老牌《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也宣布将变成网络报和电子邮件报,纸质报纸仅保留周报继续出版。而这场纸媒“危机”的源头无非是信息生产领域的巨大变化——新媒体出现,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作为信息载体出现。

  这边厢是国内互联网企业的各种火热“上线”,那边厢是传统媒体的落寞关停,一起一伏、一喜一忧,令人感慨。时代真的变了,阅读的习惯在改变,信息生产的整个方式都在改变。这样的转变无法扭转,这样的趋势人人可见。与此相映照的,是思想活跃,是禁忌减少,是好文频现,是网言网语的活泼与畅快,是及时跟进的迅捷与便利……尽管这些并未完全呈现在传统媒体上,而多出现于新媒体,我们将此称之为《杂文报》别样的新生,或也不为过。

  常常想起托马斯·弗里德曼的那本《世界是平的》。在渐渐变平的世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生产具有独特价值的信息产品,纸质媒体这一纸之载的介质特性是否会迎来变革,报纸能否成为“奢侈”读物,在“泯然众人矣”的惶恐中,在《杂文报》的背影里,一定是另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只因阅读不死。

  福建戏曲成为现象

  绵延迢远根脉坚

  马小龙 任飞帆

  今年9月,福建戏曲5大剧种7台大戏齐聚北京,5朵“梅花”登台,无一戏不美好,无一处不精心,再次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戏曲,福建独好”的动人景致。

  福建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古老的梨园戏、莆仙戏,较年轻的闽剧、歌仔戏,享誉世界的泉州提线木偶,都有不同的影响、地位和价值,堪称中国戏曲史的缩影。近年来许多地方戏充斥着京昆化、戏曲话剧化等摒弃传统的盲目创新,丧失其身后底蕴和文化魅力,甚至逐渐走向消亡,而福建的地方戏却独树一帜,传承有序,佳作频出,新人辈出,以王仁杰、郑怀兴、周长赋等为代表的优秀剧作家,以曾静萍、吴晶晶、王少媛等为代表的表演艺术家,以王评章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为福建戏曲筑成了一条安静扎实、绵延迢远的传承发展之路。新时期的中国戏曲发展史上,无论是戏曲作品,还是戏剧名家,福建都有杰出代表。中国戏曲版图上的“福建高地”,已经成为不争的文化现象。

  福建戏曲有此成就,一方面得益于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与建设。考察福建省在戏曲方面的保护实践,可以发现,他们将视角延伸至包括语言、民俗活动、礼仪等地方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推进以活态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另一方面更得益于福建戏剧家对于传统戏曲文化的自醒、自信和自觉。在对戏曲历史文献资料的抢救、保护、研究的同时,他们注重继承传统精髓后返本开新,立足传统,坚持本体,创造性保护戏曲文化生态。在这样的土壤中做如此精心的耕耘,此次展演中的闽剧《贬官记》、高甲戏《阿搭嫂》、木偶剧《赵氏孤儿》、梨园戏《皂隶与女贼》等优秀剧目得以问世并影响深远,也就不再难解。

  鲁迅文学奖揭新篇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