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圣”给寿光带来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润泽。古代皇室规矩森严,除皇家宫殿建造龙头凤脊外,平民百姓是不准建造龙头凤脊的,违者是犯了十恶不赦之罪。“然而,在寿光的楼榭亭阁中都可筑有龙头凤脊,从未受到过皇家干预。民间传说就是因为寿光出了仓颉,皇帝才特给这样的待遇。”葛怀圣介绍道,建于魏太和三年的寿光文庙大殿,比同级县的文庙大殿宽1.5米、高2米,只比当时的金銮宝殿矮10厘米。 在寿光方言中,特有“稿儿”一说。它有“东西”之意,大人哄小孩时常说:“听话,等会儿给你买好‘稿儿’。”它也有“事情”之意,如“这个‘稿儿’,应该这样做”。它还有近似某种“想法”“做法”之意,如在评论别人时常说:“你这个‘稿儿’,根本行不通……” 这个“稿儿”一词的传说,也围绕仓颉石刻展开。传说,周武王灭商后,不想沿袭商纣王的前车之鉴,向群臣征求如何治国。姜子牙提议,要想安定,必先统一文字。周武王便采纳姜子牙的意见,传令各地。 之后,姜子牙得知仓颉造字时,曾有书稿流传于世。当时各诸侯国用的文字虽不太一致,但都源于仓颉文字,要统一文字,就要找到仓颉书稿。姜子牙将此信禀报周武王,周武王随即通告全国,寻找仓颉书稿,并重赏献出仓颉书稿者。一时间,从王侯将相到乡间布衣,万人空巷,投入到找“稿儿”活动中。 为弄清书稿真相,姜子牙还带领一行人马,奔赴仓颉故地北海。经过数月搜寻,在北海城西,发现一块墓地。对墓地进行挖掘后,他们找到了一块刻有仓颉文字的石头——仓颉书稿。 “稿儿”被找到后,全国震动,周武王为此大庆七天。人们对“稿儿”也有了极深印象,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络绎不绝,烧香磕头。后来战争又起,仓颉书稿在战乱中被人盗去,文字统一工作又中止数百年,但寿光人将书稿和搜索的过程精炼为“稿儿”二字,并融汇到方言之中。 据传,仓颉造出“稿儿”时“天雨粟,鬼夜哭”。人类反应如何,传说中没讲。面对这项伟大的创造,先人们一定是千般惊喜,万般尊崇。始于青州一带的“敬惜字纸”习俗,也算这一尊崇的具体表现。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仓颉一样,具有神秘力量。白纸不要紧,一旦写上文字,就是两码事了。青州、寿光一带自古有“不以书夹刺,不以书作枕,不以书与妇女夹针线。不卷书折角,不乱翻乱揭,不杂乱堆积霉烂”的规矩。字纸和书籍是文明的象征,“敬惜字纸”既是人们珍惜文化、崇尚文明的表现,也是对仓颉等先贤的一种追念。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