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仓颉葬身何处扑朔迷离 寿光仓颉墓本是一座高台(2)

仓颉葬身何处扑朔迷离 寿光仓颉墓本是一座高台(2)

时间:2014-11-19 14:22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卢 昱
当人类走向平原,不断繁衍,在长期采集实践中发现了植物的繁殖特性、规律和食用品质后,原始农业开始诞生。而伴随原始农业的繁荣,人类各项创造如工具、陶器、住所建筑、御寒、遮体和示美衣物的织造、墓葬、装饰、祭祀

  当人类走向平原,不断繁衍,在长期采集实践中发现了植物的繁殖特性、规律和食用品质后,原始农业开始诞生。而伴随原始农业的繁荣,人类各项创造如工具、陶器、住所建筑、御寒、遮体和示美衣物的织造、墓葬、装饰、祭祀等也越来越发达。

  随着原始社会的高度发展和人类创造性实践范围、深度的不断扩展深入,自然地使人们产生用刻画符号来记录、表达的欲望。顺其自然,人类历史上文字的最早雏形——刻画符号诞生了。在此时期,居于海岱地区的仓颉先民们却因地域非常狭小、局限,有一部分被迫向南迁徙。其中一支到达今莒县陵阳河一带,到大汶口文化中期发展成古莒国。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后,相继在陵阳河遗址中出土刻有图像文字的大口尊,有七种类型13个单字。图像文字的重新问世,与当年甲骨文被发现一样,为考古、古文字、历史、天文等学科所瞩目,为我国汉字的雏形得到了共识。

  在先民们东奔西走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由神农氏时期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变。传说中的黄帝部族,在打败西方炎帝部族、东方的东夷蚩尤部族后,实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黄帝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有了更长足的发展,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创造、大发明时期。其中有一项对中华民族有重大影响的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发明。

  相传,黄帝请仓颉造字。在史籍中有多处记载:《世本·作篇》说,“黄帝史官仓颉作书”;《说文·序》也说,“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帝王世纪》亦说,黄帝“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曰书契”。

  “仓颉之‘仓’,最早指粮仓,是农业经济高度发达后才产生的。仓通苍,苍指青色,指东方。‘颉’字指鸟飞状,显示这个创造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部族是以鸟为图腾。仓颉作为中国历史上创造文字的人物,显示他与文字创造有极大关系。”赵守祥介绍道。

  俯察龟纹鸟迹之象

  仓颉造字之名,流芳千古。最早记载仓颉造字的文献是《荀子·解蔽》,记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壹也。”该书作者荀子是古郇邑(今山西临猗)人,15岁到齐国游学,入稷下学宫潜心从学,至60多岁才离开齐国。因其学识渊博,成为稷下先生,又三次担任祭酒之职。

  “由于荀子学问高深,声名远播,韩国贵族韩非和上蔡人李斯慕名到他任令的兰陵县拜师。后韩非成为法家代表,李斯则为秦丞相,助秦始皇扫除六国,建立秦王朝。秦朝吕不韦养门客三千,由其门客撰成《吕氏春秋》。”赵守祥介绍道。

  “齐都距古纪国域内的仓颉墓仅有几十公里,荀子在齐时应该知道仓颉和仓颉墓,并在讲学实践中叙述仓颉事迹,记入到《荀子》中。并传与他的学生韩非,韩非将师传写入他的著作《韩非子》中,李斯则将师传记入他编的国家识字课本《仓颉篇》中。而稷下学宫荀子的学生们投奔到吕不韦门下,在为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时又将其记入书中。这就是仓颉遗迹和仓颉造字传说在悉知者、记录者、文献中的传播路线图。”赵守祥解释道。

  其中,在吕不韦门客对先古神话传说的梳理中,一个个在民间流传的造物主被钩沉出来。据《吕氏春秋·君守篇》载:“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

  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皆认可“仓颉是黄帝史官”之传说,“仓颉作书”的故事也在《淮南子》、《说文解字》等书中刀刻留痕。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如是描述其想象中的“作书”者仓颉:“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文。”

  “寿光民间传说与王充的想象有异曲同工之处。”葛怀圣介绍道,寿光一带百姓口头相传,仓颉幼年父母早逝,是嫂子将其带大。儿童时代以放牧为生,放牧时都是嫂子为其送饭,时间长了有些社会闲话。后来,仓颉叫嫂子把饭送到约定的地点,他按时去吃,不让嫂子等着。可送的饭常常被外人吃掉,仓颉还是饿肚子。

  “约定地点失败后,仓颉又想了个办法,分别在马蹄上刻印记,嫂子视印记找;后又画太阳方位,按太阳方位找;再后,把图形画到树叶上,嫂子按着迹象找。在这一系列刻印记、画太阳方位、写图形于树叶的过程中,仓颉观察大量天上人间事物,受到启迪,制作了鸟、马、牛、羊、水、火等形状的符号,并借此发明象形文字。”葛怀圣讲述道。

  仓颉造字之功,影响深远。在沂南北寨汉墓中,墓主人把仓颉的事迹雕刻在墓壁上:左边一人四目,披发长须衣兽皮,坐在一株开着花朵的大树下,下面有榜,题名“仓颉”。仓颉右手持着有柄的末端带柔软物的东西,左手张开五指,正与对面的一人交谈。对面的人也披发,衣着和仓颉一样。此人大概就是古书中和仓颉一起参与造字的沮诵。

  从北寨汉墓可见,仓颉造字,并非一人之功。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也认为:“从事物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字的创造与使用应该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必有一支先民,发明了以图、以符记事的方法,而后随着人口繁衍,人们发明的记录图符也渐趋泛化。文字不应该是某个人的创造发明,而是在某一个时期,由先民中的精英人物们,进行了文字发展史上一次大整理、大整合、大规范。仓颉在文字创造方面的贡献甚大。”

  万人空巷寻“稿儿”

  仓颉身后葬于何处,扑朔迷离。出土鸟迹书的寿光仓颉墓本是一座高台,在汉寿光县城牟城村处,文脉在此延续千年。明洪武年间,当地人又在寿光城西门外修建仓颉墓,以示纪念先贤。据《寿光县志》载:“仓颉墓在县城西大西门外,向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

  在仓颉墓东西各有一井,即寿光八景之一的“仓颉双井”。二井年代久远,神奇莫测。东井水质清冽透明,甘甜如醇;西井水略呈浑浊,苦涩如黄连。此二井相隔五米许,却迥然各异。若向东井掷一石子,西井则同时有声,水花泛起;若在西井投一石子,东井亦声纹如故。

  除了修墓等活动,在宋以前的学校中,每到秋季,都要举行迎神赛会的活动,以祭祀的方式,来纪念“仓圣”。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光民众每年“谷雨”前后都要举办声势浩大的“仓颉书会”,到清明节时达到最盛。“人们从四面八方乘车骑马的、推车打担的,三五成群会集在仓颉墓前,举行三天专门交易文房四宝的盛大集会。与会者一则扫墓,二则买几件称心文具,三则看看仓颉双井。”葛怀圣介绍道。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