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作家丁玲,一生深陷政治(3)

作家丁玲,一生深陷政治(3)

时间:2014-11-13 13:36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2期( 作者:黄薇
丁玲的笔触不乏犀利: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不服从组织安排婚姻的女性,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接受安排

  丁玲的笔触不乏犀利:“女同志的结婚永远使人注意,而不会使人满意的”。不服从组织安排婚姻的女性,“在某种场合聆听着这样的训词:‘他妈的,瞧不起我们老干部,说是土包子。要不是我们土包子,你想来延安吃小米?’”接受安排的也会遭受嘲讽:“一个科长也嫁了吗?”“艺术家在延安是找不到漂亮情人的。”女性既被逼着做了操劳的回到家庭的娜拉,又唯恐被指责“落后”成为丈夫遗弃的理由。

  丁玲对女性身份地位感触颇深,或许部分来自切身感受。文章发表一个月前,她刚与小自己13岁的陈明结婚。两人相识相恋,也是力排众议。陈明在回忆录里写道,“丁玲告诉我,在纪念高尔基逝世一周年的演出中,看到我扮演的伯惠尔,她便知道了我”。一次赴外地演出,他的胃病又犯了,“丁玲背起我就往蓝皮二等车厢上冲……”后来两人在小饭馆里吃饭,“我说,主任,你也应该有个终身伴侣了。丁玲反问我:我们两个行不行呢?我听了吓了一跳。事后,我在日记中写道:让这种关系从此结束吧!她看到后,说:‘我们才刚刚开始,干嘛要结束呢?’”

  两人结合时,据陈明说几乎没人看好他们的婚姻。人们议论纷纷,而丁玲毫不在乎:“随他们说去,让他们说上几年,还能说几十年?”但《“三八节”有感》惹起的争议却难一时平息。

  1978年周扬接受香港记者采访中谈到,“当时延安有两派”,一派是他与何其芳为代表的“鲁艺”,一派是丁玲为首的“文抗”,“这两派本来在上海就有点闹宗派主义”,前者主张歌颂光明,而后者倾向暴露黑暗。对此说法,丁玲及其他一些作家不以为然。但两股文艺风潮的交锋,确是当时存在的现象。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深刻影响了此后几十年中国文艺的走向。会上丁玲遭到激烈批评,毛泽东为她说话:“《“三八节”有感》虽然有批评,但还有建议。”“丁玲是同志,王实味是托派。”丁玲晚年时回忆:“毛主席的话保了我,我心里一直感谢他老人家。”王实味没有这份幸运,他脾气差而拒不认错,早年“同情托派”的旧账被翻出来,打成“反党集团”关押了近四年,1947年被秘密处决。

  丁玲在延安整风中涉险过关。6月11日,在中央研究会批判王实味的大会上,她结合自己作了反省。她斥责王实味“卑劣、小气、反复无常、复杂而阴暗”,称《“三八节”有感》“是篇坏文章”。丁玲写了两本学习心得,一本是《脱胎换骨》,一本是《革面洗心》。

  打成反党集团,21年流放生涯

  1944年,丁玲主动申请去陕甘宁边区体验生活。记者眼中的她“豪饮,健谈,难于令人相信她是女性……烟抽得很密,大口地吸进,大口地吐出”。丁玲从气质面貌到创作风格都发生了改变。她在边区写出了报告文学《田保霖》,赞扬合作社的模范人物。毛泽东对这部作品多次表扬:“丁玲现在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好文章。”

  受到鼓舞,1946年丁玲参加了晋察冀土改工作队,在河北桑干河畔的温泉屯村考察,与农村大娘同吃同住。两年后反映土改生活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问世了。1951 年,这部小说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成为丁玲一生荣誉之巅。新中国成立后,丁玲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处长、作协副主席等职务。张凤珠回忆,丁玲每次进出东总布胡同的作协机关,“总是欢声笑语,她被人群簇拥,很受爱戴,那情景就像欢迎一个女王。”

  但很快,丁玲就从辉煌走向了厄运。1955年秋,她同《文艺报》的工作搭档陈企霞被打成“丁陈反党集团”。这个文艺界的著名大案,1955到1957年间历经三次起伏,由批判定性到重新审理、改写结论,再到加温加码、重新定性。

  1956年丁玲提出申诉,中宣部成立复查小组,负责的张际春、李之琏等在核查过程中发现,丁玲“变节”、“叛徒”的材料并不充分,她的其他“罪状”也有解释:如宣扬“一本书主义”,是她在文学研究所向学员老师们强调,要想当作家,就得拿出书来;搞个人崇拜,其实是研究所礼堂里挂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和丁玲的像,她得知后马上让人把自己的像取下来,等等。对丁、陈重新定性的问题提上日程,若干次会后,由周扬主持修改的结论草稿中将“反党小集团”改为“对党闹独立性的宗派结合”。但未及公布,便赶上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形势急转直下。周扬反悔了此前签发的结论,作协党组仍维持了1955年对丁、陈的批判,配合反击右派的“猖狂进攻”,艾青、冯雪峰、罗烽、白朗、陈明等七人也被划入“丁陈反党集团”。周扬与丁玲何以结怨至深,个中情况复杂纠缠。另有研究者追溯到冯雪峰与周扬早已有之的矛盾,而丁冯交情深厚。

  丁玲一直在写信申诉,直到1958年《文艺报》发表了《再批判》,她便不说话了。毛泽东亲自改定标题,并在按语中写道:“谢谢丁玲、王实味等人的劳作,毒草成了肥料,他们成了我国广大人民的教员。他们确实能教育人民懂得我们的敌人是如何工作的。”

  1956年在中宣部复议丁玲申诉的一次会议上,周扬说:“1955年对丁玲的批判是党中央毛主席指示的。”1957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召开的省市委书记会上,听了文委汇报后讲:“对萧军、丁玲之类的人,杀、关、管都不好,要抓住他们的小辫子批臭。” 历史学者高华曾评议道,毛对丁玲的亲善和反感都是政治化的,超越个人关系。揪出党内的大作家丁玲,也可使全国的知识分子受到震动。

  丁玲被解除一切职务,开除党籍。1958年她和陈明被下放到黑龙江监督劳动。他们在北大荒汤原农场生活了5年,随后在宝泉岭农场待了6年。丁玲曾在农场养鸡,一万来只鸡的饲料都由她来拌,冬天萝卜白菜冻得硬邦邦,她三点起床在饲料室剁菜,右手都肿了。有好心人看不下去了,得到的反馈却是“不是还有左手吗”,丁玲反安慰之:“轻伤不下火线。”后在王震的关心下,丁玲改任文化教员。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