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作家丁玲,一生深陷政治(2)

作家丁玲,一生深陷政治(2)

时间:2014-11-13 13:36来源:《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22期( 作者:黄薇
主编杂志的同时,丁玲还深入工厂,组织读书会,到大学里演讲,热火朝天。她的短篇小说《水》发表在《北斗》上,以1931年十六省水灾为背景,第一次将笔触转向了农村。茅盾说这篇小说,无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

  主编杂志的同时,丁玲还深入工厂,组织读书会,到大学里演讲,热火朝天。她的短篇小说《水》发表在《北斗》上,以1931年十六省水灾为背景,第一次将笔触转向了农村。茅盾说这篇小说,“无论在丁玲个人,或文坛全体,都表示过去的‘革命与恋爱’的公式已经被清算”。1932年3月,丁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冯达在这时走进了她的生活。他是中共党员、左联成员,为史沫特莱担任私人秘书时与丁玲相识。丁玲后来回忆冯达:“他没有热,也没有光,也不能吸引我,但他不吓唬我,不惊动我……”“他常常来看我,讲一点他知道的国际国内新闻给我听。不妨碍我,看见我在写文章,他就走了。我肚子饿了,他就买一些菜、面包来,帮我做一顿简单的饭。慢慢生活下来,我能容忍有这样一个人。”1932年底,他们住到了一起。

  1933年5月14日,就在前一天,冯达说怀疑自己已被盯梢。他出门去看两个同志,与丁玲约好,如果中午12点前还未回来,她就赶紧离开。当天11点半潘梓年来访,他不以为意,还拿起报纸看起来,丁玲也不好意思离开。突然门被踢开,一伙陌生人闯了进来,冯达后来也跨进来,“他一看见我与潘梓年,猛地一惊,然后就低下了头,好像不认识我……我心里想,‘难道是他出卖了我们?’”

  后来证明,冯达确是暴露了身份,叛变了。丁玲被捕后,押往南京,先后软禁在莫干山与曹公馆。丁玲被绑架的消息不胫而走,但自此杳无音讯,人们一度以为她已遇害。为营救她曾多方奔走的鲁迅,写下一诗《悼丁君》:“如磐夜气压重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琴凝尘清怨绝,可怜无女耀高丘。”

  当局忌惮丁玲的声望及舆论压力,虽然宣传部长张道藩、中统特务头子徐恩曾都轮番劝降,或请她写剧本,均遭拒绝,但未对丁玲审判,也没有坐牢。软禁期间,丁玲和冯达被强令关在一起,在不知何时结束的“绝望的痛苦”中,她“容忍了‘应该恨之入骨的人’伸过来的手”。1934年10月,女儿蒋祖慧降生了。这也成为丁玲日后最受非议的一点。她在晚年的散文《魍魉世界》中回忆了这段岁月,稍许解释道,“他的存在,还可以掩护我,让国民党放心,似乎我已消沉,没有任何非分的想法了。”

  1936年9月,经过蔡元培、邹韬奋、林语堂、叶圣陶、郁达夫、宋庆龄等多位国内外知名人士的争取,丁玲终得获释。此后她与冯达再未相见。冯达后来在台湾“国际关系学院”从事研究翻译工作,寡言低调,笔名“一心”——“一”是“丁”字的第一个笔画,“心”是蒋祖慧“慧”字的末尾。

  丁玲另一段感情也在囚禁期间被曝光。1933年9月1日,以为丁玲遇害,冯雪峰在《文学》杂志上将丁玲曾写给自己的情书,以《不算情书》为题公开发表,以示纪念。“在和也频的许多接吻中,我常常想着要有一个是你的就好了。我常常想能再睡在你怀里一次,你的手放在我心上。”情书写得热情奔放,毫不掩饰,香港学者司马长风称其为“这可能是中国女性最赤裸的自白。但没有一点肉麻和卑污的感觉,被她纯洁的虔诚的情思所牵引”。

  1927年,丁玲经朋友介绍向冯雪峰学习日语,但一星期后就学不下去了,因为两人都已彼此有意。她称冯雪峰是自己第一个真正爱过的男人,胡也频伤心欲绝,这段感情没有发展下去,“我们终身是朋友,是很知心的朋友”。他们一直互相关心对方的创作与生活。50年代中期,丁、冯共同卷入“反右”旋涡,一次作协批判两人的党组扩大会议上,冯雪峰发言,丁玲忽然插话:“我知道,你那样讲,是为了维护我!”本来杀气腾腾的会场,瞬时沉默一片。张凤珠后来回忆:“我心里真难过,都什么时候了,还互相惦记着呢!”丁玲说,她最纪念的是胡也频,最怀念的是冯雪峰。

  文艺座谈会后的转向

  1936 年冬,逃出樊笼的丁玲奔向红色之都,到达党中央所在地陕北保安。作为第一个从国统区投奔陕北的著名作家,丁玲受到共产党人的高度重视,抵达当晚就专门为她举办了一场欢迎茶话会。毛泽东握着丁玲的手说:“我读过你的几篇作品,很欣赏你的文笔。特别是你那篇《不是情书》写得很好哇……”还提到杨开慧是丁玲的中学同学。中央准备安排丁玲在宣传部专事写作,但她主动要求赶赴陇东前线。

  12月30日,毛泽东填了一首《临江仙·给丁玲同志》,用军事电报发到聂荣臻司令部。“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两星期前,西安事变爆发,形势如此紧迫的时期,毛泽东用军事电报发诗词赠远征人,一生中只有两次。一次是发给长征途中的彭德怀,留下“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的名句,丁玲为第二人。丁玲倚马走笔,写下《到前线去》、《彭德怀速写》等享誉一时的战地散文。

  

 

  1942 年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合影局部,前排从右至左:瞿维、李伯钊、丁玲、朱德、陈波儿、张悟真、毛泽东、田方

  毛泽东对丁玲表现了充分的欣赏与器重。1937年1月,他任命毫无带兵经验的丁玲为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在延安,他有时也来找丁玲聊聊天,与丁玲曾同住一处的朱正明回忆,两个老乡相见十分投契。“从我个人的眼光看来,毛泽东似乎就像丁玲的父亲,而丁玲也就像他的一个喜欢的大女儿。”脚打绑腿,套一身缴获来的日本黄呢军大衣,英姿飒爽,成为这一时期丁玲的符号。

  延安也非静水一潭。1938年中央党校的一次联欢会上,有人欢迎丁玲上台唱歌,时任党校校长的康生却说:“丁玲没有资格到党校来,她在南京自首过。”丁玲得知后非常委屈,直接找毛泽东陈述,要求审查自己在南京的这段经历,出具书面结论。中组部经一年的审查,出具结论“丁玲同志自首的说法并无证据”。

  1941年5月,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月报》在延安创刊,丁玲被任命为文艺栏主编。她签发的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与自己的《“三八节”有感》,发表后一时成为众矢之的。前者批评延安中央机关领导人生活特殊化,而后者则是她有感于当时的两起离婚事件,认为在强调男女平等的延安,妇女却遭受着不公平的待遇,为之鸣不平。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