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非常喜欢《理念的力量》这本书,可以说是感同身受。为什么?因为每当有人语带嘲讽的说你们学哲学有什么用呢?我就经常会说,我们学哲学的虽然看似无用,其实是有大用,所谓无用之大用。那么张维迎老师给我提供另外一个说法,就是理念的力量。 说到理念的力量,我经常举一个例子,法国大革命的时候,当民众攻陷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巴黎的凡尔赛宫,路易十六惊慌无措的问,什么?造反了吗?当时的波尔多公爵回答他说,不,陛下,是革命。造反与革命一词之差,不仅是一个语词的革命,而且是一个观念和理念的革命。 还是这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当他身陷囹圄的时候,据说在夜半人静之时,他说了一句话,他说两个人消灭了法国,一个是卢梭,一个是伏尔泰,都是哲学家,所以改变观念就是改变世界。 那么大家都知道,马克思死后,葬在伦敦北郊的海哥特公墓,在他的墓碑上有两句话,第一句话耳熟能详,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二句话大家同样耳熟能详,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最后这句话我不是特别的认同,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本人正是通过解释世界来改变世界,如果不是因为他发明了剥削,剩余价值这些概念,那么全世界的无产者怎么可能会联合起来去推翻这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当然我们也知道,理念虽然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同时理念也有可能是存在恶的或者善的区分,正因为理念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们就不应该让某一种特定的理念去占据讲台、电台、电视、报纸或者网络,而是充分借助思想的自由市场,让每一种理念和观念在公平、公开和自由的环境下面进行竞争,就像张(维迎)教授所说的,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执行宪法第35条,至少可以消除50%的语言腐败,就有希望消除80%的官员腐败。 行、示威的自由。说到语言的腐败,我特别认同张老师在这本书第17章语言腐败及其危害中的观点,什么是语言腐败?用张老师的话说,指人们处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目的,随意改变词汇的含义,甚至赋予他们与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的含义,忽悠民众、操纵人心,这就是语言的腐败。语言的腐败至少有三种严重的后果: 首先严重破坏了语言的交流功能,导致人类智力的退化。 其次,导致道德的腐败。张老师引用托马斯·潘恩的话,我非常认同:当一个人已经腐化到侮辱了他思想的纯洁,从而宣扬他自己所不相信的东西,他已经做好了犯任何其他罪行的准备。 第三是导致社会走向的高度不确定和不可预测性。 如何避免语言的污染?作为一个哲学工作者,我首先想到的是保持智者的审慎,避免误用或者滥用超级概念或者宏大概念。 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39年秋天,当时二战激战正酣,维特根斯坦和他的学生马尔康姆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畔散步,两个人闲聊的时候说起一则八卦消息,当时有消息说,德国政府正在谴责英国政府煽动一起谋杀案,谋杀的对象是希特勒。维特根斯坦评论说,如果这个消息是真的,我也不会惊讶。马尔康姆反驳他说,这种行为跟英国人的民族性格是不相符的。这种争论本来是无伤大雅的,但是维特根斯坦却非常生气,他们本来是好基友,但是从此之后,维特根斯坦跟马尔康姆割袍断交了。过了五年,当马尔康姆到太平洋的舰队上服役,这时候他收到维特根斯坦的来信,终于描述了自己为什么会生气。维特根斯坦是这么回应他们的讨论的,他说关于民族性格的议论,这种简单幼稚使我吃惊,我因而想到,研究哲学如果给你带来的只不过是使你能够似是而非的谈论一些深奥的逻辑之类的问题,如果不能改善你关于日常生活中重要问题的思考,如果她不能使你在使用危险的语句时比任何一个记者都更为谨慎,那么它有什么用呢? 我对维特根斯坦这句话印象极其深刻。我觉得这个时代因为知识的普及和资讯的发达,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毫无门槛地接触到各种各样抽象的、玄奥的哲学理论和莫测高深的超级概念,就是那些危险的语句,但是正像维特根斯坦所说的,如果人们非但没有产生谦卑的习惯,学会鞭辟入里,小心谨慎,反而因此赢得了知识上的骄矜,随心所欲的滥用这些危险的语句,那将不只是对哲学的践踏,而会戕害公共讨论的品格和日常生活的尝试感。 除了要警惕超级概念的滥用,还要警惕政治语言、军事语言的滥用,以及网络语言的滥用。我觉得我们的生活世界正在充斥着各种各样暴力语言,有的来自于政治语言的污染,打个比方,严打、斗垮、斗、打假、扫盲,扫黄打非办公室、拳头产品、主打等等;还有军事语言的滥用和污染,比如进军海外、抢滩、胜利完成、抗震救灾、遗体告别仪式、统战工作、发展是硬道理、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政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有的来自于网络语言的污染,在座同学应该非常了解,比如屌丝、给力、白富美、高富帅、正能量、元芳你怎么看、你懂的、逆袭、基友,我们也经常用,坑爹、拼爹、尼玛、跪了、打酱油、碉堡、表叔、房妹、绿茶婊,也是醉了。暴力的语言、粗糙的语言必然会导致暴力的思维、粗糙的思维,奥威尔说,思维的浅陋让我们的语言变得粗俗而有失精准,而语言的随意凌乱,又使我们更容易产生浅薄的思想。在我看来,这种僵化、暴力、粗糙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是对思考的仇恨,是对思想者本身的恐惧。如果说清晰、准确、有逻辑的思维是走向观念革命的第一步,观念的革新首先就表现在语言和表达上。还是奥威尔的原话,抵制不良英语并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也不只是职业作家所应该关心的事情。那么同样在我看来,不良中文也不是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因为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是通过语言来定型我们的思想,通过语言来塑造我们的情感。 那么最后我想花一点时间谈一下情感问题。我当然和张老师都非常笃信理念的力量,但是另一方面我不认为理念是万能的。大卫·休谟说过一句话,他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一些沮丧的事实,哪怕你费尽口舌,试图通过理性的论证去说服或者改变一个人,但你会发现,即便你把他说得哑口无言,你仍然无法真正的说服他或者改变他。有一个人叫乔纳森·海特,他在一本书《正义之心》中指出,我们大脑存在类似于照相机的曝光反应,会把你熟悉的词汇和事物自动标为好的、坏的、喜欢、厌恶的,这种曝光反应的速度非常非常迅捷,过程只有200毫秒左右,这是什么概念?一秒有1000毫秒。换言之,当你看到俞敏洪的时候,你立刻产生了好感,然后你才会通过理性去想我为什么喜欢他。在这个意义上说,理性是情感的一个慢动作,是情感的马后炮,是情感的奴隶。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