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韩荆州锐眼识文,诗人李白诗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今人吕立新天眼识画,画家改其诗句:“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吕立新。” 吕立新,唐山人也。他有三重身份,一表人才。既是文化学者,又是艺术品鉴赏与投资专家。身材高大,玉树临风,双眸炯炯,望穿岁月。现为北京皇城艺术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基于对美术史的了解而善于为艺术品销售做评估导向。央视《百家讲坛》上一露面,粉丝万千;《跟着吕立新去买画》新书一出版,即刻告罄。作为“20世纪美术作品档案”项目工程创意人、发起人、执行人,对中国美术史做出重要贡献。并有《隽永的时尚》《齐白石——木匠到巨匠》《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吕立新说画》等美术品鉴赏、收藏、投资指导性著作畅销。 12岁,在唐山看到刺眼的光亮 吕立新是上个世纪的“60后”,父亲是工程师,他们一家住在唐山的铁路工房,附近还有煤矿工房和钒矿工房。他从小就对一切闪光的物体感兴趣,尤其喜欢银幕流光溢彩,热爱当时的影星张瑞芳和于洋。他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地方是敢想敢做,先是给张瑞芳阿姨写信,后是登门拜访于洋。十一二岁在看过影片《李双双》后心情激动,在信中先是向张阿姨问好,马上就迫不及待地表达和咨询:“我也想拍电影!怎么才能拍好电影?”小小少年这样落落大方给名演员写信的魄力,与父亲的悉心教诲有关。 在铁道边,望着列车呼啸而过,父亲叮嘱儿子:“你看到蒸汽机车的火车头吗?那就是人的大脑,把握方向,车头的炉膛装满通红的煤块,那就是燃烧的勇气和志向。两条铁轨通过枕木牢牢地抓住大地,如同人的双脚、双腿踩在路基上,伸向远方。人首先要有远大志向,还必须学会迈开自己的双脚……”父亲小心呵护他的兴趣和志向,甚至走后门订阅了发行几百万份的杂志《大众电影》;出差上海,不忘给儿子带回22张一套的明星照片,其中有帅哥王心刚、孙道临等。原本作为职工子弟,他有机会接父亲的班,但他想念书,想到远方去闯荡。一场电影散场后,人群黑压压一片,少年忽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想与众不同。” 那些经历过1976年大地震的唐山人,都对生命有着更深一层的体认。他和全家还算幸运:“我们住的是大块石料的建筑,非常坚实、牢固。也许是地处地震波的波谷而不是波峰。铁路工房1万多人安然无恙,没死一人。旁边的煤矿工房和钒矿工房可就惨了,死了好多人。人们总在说地震到来时,要学会逃生。怎么逃生呀,根本就逃不了。人在那个时候是非常无助的。我看到窗外的天空一道刺眼的光亮,耳边是非常恐怖的巨大声响。我站起身,本能地去抓灯绳,身体却失重一般被地震的冲击力抛出去,从墙这边被抛到墙那边,足足被甩出好几米远。” 吕立新说,唐山人遭此劫难,看清了人生无常,很少有人再一味攒钱,过于贪恋物质,而是懂得享受生命乐趣。他们做事也显得坚定豪迈许多,不去斤斤计较于成败得失,反而往往成功得痛快淋漓。就在高考前10个月,他突然有了紧迫感:“别等到高考完(人家都被录取)把我剩下,多没面子。复习功课,读书痴迷到世界和我没关系。街坊对我父母说:‘你家孩子有病吧,见到我,没看见!’”他从50人的班里第48名,一跃而名列前茅。最终,如愿以偿地被河北大学文学系破格录取,因为他考试的综合分数虽然比别人低了百分,但是作文几乎得了满分,写作能力突出。 26岁,央视播出《生命之光》 人生就像艺术品鉴赏与收藏一样,是一个不断发现与选择的过程。有的人因为缺少眼光而错失良机,有的人因为洞见未来而获取至宝。如果你善于自我塑造,就定会闪耀生命之光。 河北大学建于1921年,原为法国耶稣会教士在天津创办的一座教会学校,后迁至保定,最初名叫“天津农工商大学”,在教会内部则称为“天津圣心学院”。吕立新的老校友中有著名的美学家宗白华和红学家周汝昌。 大学二年级学生吕立新,延续着他拍电影的少年梦,写了个描写校园生活的电视剧剧本,从保定赶往北京。他要向演过电影《青春之歌》和《戴手铐的旅客》的大演员于洋讨教。北京电影制片厂传达室的老大爷问:“小伙子找谁呀?”“找于洋。”“什么,找厂长汪洋?”“找演员于洋。” 按照老大爷的指引,吕立新敲响了演员宿舍楼于洋家的门。“谁呀?”于洋的大嗓门洪亮、有力。他开门一见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就说:“我不认识你啊。”“我写了个剧本,想让您看看……”“我啊,是演戏的,写戏可不会。我给你找个人来,她是专门写剧本的,也做导演。”不一会儿,于洋就把秦志钰找来了。 秦志钰拍过电影《杨开慧》(编剧兼导演),其父亲秦宣夫是留学法国巴黎的油画家,其母李家珍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孙女。她收下了吕立新写的稚嫩的电视剧剧本,仔细看过后,给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认真写了封鼓励的信。告诉他一些影视剧编剧的基本要求和技巧。这对一个大学生已是莫大的鞭策。 特别让吕立新记忆深刻的是,于洋还把他送下楼,指给他演员刘晓庆的住处,还勉励他“好好学习”。近30年过去了,当吕立新功成名就,成为业内专家、学者、登上《百家讲坛》后,托朋友再次拜访了恩师于洋,把自己写的书奉上。于洋欣然命笔,给他题写了四字墨宝“生正逢时”。 他的北影厂之行收获巨大,第二年,还在上大学三年级时就遇到了拍片子的机会。他创作的电视剧《彩龙飞》由河北电影制片厂电视剧部拍摄,并在电视台播出。这部剧描写一位涿州农民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编织地毯取得辉煌业绩的故事。 正是有了以上的准备,当大学毕业后在唐山电视台做编导时,才26岁他便脱颖而出。1989年,他因一部电视专题片《生命之光》在央视黄金时间播出,引起轰动,并荣获中国电视最高奖——星光奖,还得到市政府奖励的一套房子。 获奖电视片从历史和人文的角度为唐山立传,成为唐山的文化名片。它讲述了唐山的名称来自唐代李世民东征;此地古老的麻粒岩标志着最早的生命遗迹;还是伯夷、叔齐两位商末周初的廉士故里;这里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更享有多个第一——大陆第一座机械化采煤矿井、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为此,他曾用两个月的时间走遍了唐山地界。在北京定居了许多年,他还是自豪地宣称:“我是北京的唐山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