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房地产商暴富“原罪论”盛行的今天,房地产巨鳄黄如论以他独特的为人处世方式,低调务实的仁心善举,赢得世人由衷敬意。拥有数十亿元资产的商界巨子,挥手之间行慈善若水,所谓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慈生我心报国惠民。黄如论的财富经常跻身国内的各种富豪榜单,热爱慈善事业,是低调黄如论的一个醒目标签。 “一个人的价值大小应该体现在为社会多做一点好事、多贡献一点爱心、多创造经济发展的机遇,这才是实事。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我更注重为中国经济发展尽自己的微薄力量,多为老百姓办事。” “行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财富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先富起来的人要支持后富起来的人。”朴素的信念,成就了善者黄如论。 拳拳报国心悠悠赤子情黄如论出身贫寒,早年投身于建筑业,经过一个个工程的磨练和刻苦钻研,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与成绩。 1986年,黄如论赴菲律宾定居并开始创业发展。1991年,事业有成的他,响应政府的号召回到祖国,从此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来。 创业之初,全部人马8个人,但历经数年,很快发展成为福建最大的私营房地产商,并开发了系列经典之作———福州的国泰大厦、金源花园、金源大广场、乌山大厦、民安花园、晋河新村、金晖新村和福州会展中心以及南昌的桃苑大厦、南昌金源国际商贸中心和海联大厦。 “当时,世纪金源的规模还不能与今天同日而语,但是,祖国和人民依然给了我支持与鼓舞,这种浓浓的血脉亲情深深感动了我。我想这份感动,在我有生之年都无法忘记。”黄如论感慨地说。 1999年5月,黄如论北上京城,投资8亿元,用地2.8公顷,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于当年圣诞节前夕,推出全新蝶形结构的亚运村“世纪嘉园”,且首开北京准现房发售之先河。继而,在北京西山脚下,投资50亿元,推出北京世纪城一二期,总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 2000年,世纪城一期开盘,以13.3亿元销售额创下北京销售套数、面积双第一。2002年,世纪城以20亿元销售额再度夺冠,且封盘售罄。2003年,北京世纪城三期建设项目如期而动,投资69.8亿元,总建筑面积252万平方米。此外,黄如论斥资38亿元的北京金源时代购物中心更是北京的地标性建筑,在黄如论的大手笔下,斥资80亿元的昆明金源时代购物广场、昆明世纪城、昆明金源大饭店、上海等地的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及超五星级的上海金源国际大饭店也相继打造完成。 在黄如论的带领下,世纪金源集团以 “服务当地人民、繁荣地方经济”为己任,有效地促进了各个投资地的经济发展与商业繁荣。集团规模也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房地产开发、星级大饭店、大型购物中心、金融资本运营、矿业开发和物业管理”等六大支柱产业,下辖北京、云南、重庆、福建、上海、湖南、贵州、安徽8个区域集团,投资地域遍及福建福州、江西、北京、上海、重庆、云南、湖南、贵州、陕西、安徽、江苏、海南、广东以及中国香港、菲律宾等海内外。集团旗下有50多家子公司、12家五星级大饭店、6家大型购物中心,员工达1万余人。安置下岗工人5000多名,间接解决了8万多人的就业问题。
报效桑梓千金散尽终无悔“我的财富不留给子孙,我要回报社会,特别是文教事业和高科技行业,因为这能为地方发展创造更多机会,是最有意义的事。”黄如论说。 1992年的某一日,回国不久的黄如论就向连江县马鼻中心小学捐赠3万元。今天,虽然这笔钱的具体捐赠时间已经难于查找,但这却意味着一个开端。之后,黄如论用17年的时间将捐赠的数字从3万元推进到12亿元。捐赠范围不断扩大,先后资助了10余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公益慈善事业,其主要捐赠如下: 2003年,捐资1.8亿元兴办福建江夏学院。 2005年,捐资1亿元,成立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个人非公募基金会———福建江夏百姓医疗基金。2008年7月获批。 2005年,捐资近1亿元,助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进行学校建设。 在全国共捐建希望小学167所。在闽、贵、滇、重庆等地多次设立贫困大学生助学金、专项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及直接向教育部门捐款。 2006年,捐资1.2亿元兴建了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世纪金源学校。 2008年初,中国南方发生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向湖南省捐款1000万元。同期,向贵阳、合肥各捐300万元。 汶川大地震后,向地震灾区捐款1320万元,并号召全集团员工一道为灾区捐款。 2008年6月7日,为支持云南省发展教育、济贫助老等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向云南省捐资1.816亿元人民币。 ……善于在商战中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黄如论,回忆这些不胜枚举的善举,黄如论显得淡定从容:“取诸社会,用诸社会,我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嘛?国之兴衰,教育是根本,我不希望其他孩子也因为读不起书而耽误一辈子前途。看到没有书读的孩子我会心酸,没有人赡养的老人我会心疼,我财力毕竟有限,不能帮助所有的贫困人群,但能够为他们其中一部分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已经很欣慰!” 对于2008年一年之中总额超过2.3亿元的巨额捐款,黄如论认为致力慈善事业,是一个企业家和一个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他说:“一个人对社会、对身边的人应该怀有知恩感恩的心,并尽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回报他们。在我困难的时候,我得到过别人的无私帮助,所以我知道困境中伸出一双援手意味着什么。现在我做慈善,正是出于这种对国家、对社会发自内心的感恩。企业作为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主体之一,同样具有社会公民的使命,应该因应社会发展、民族进步之要求,服务国计民生。”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