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华骄子 >>记香港恒丰集团主席张华峰先生

记香港恒丰集团主席张华峰先生

时间:2013-03-13 17:12来源:中国人物传记网 作者:张靖
从与张华峰先生的访谈中,或者说从所了解的他的人生中,笔者提取了题目中的两个词,智慧的意思不言而喻,也是张先生最大的特点,正是凭着过人的智慧,他让恒丰集团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屹立不倒。超然一词,则有着超脱于世俗,特立独行的意味。

从与张华峰先生的访谈中,或者说从所了解的他的人生中,笔者提取了题目中的两个词,智慧的意思不言而喻,也是张先生最大的特点,正是凭着过人的智慧,他让恒丰集团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屹立不倒。超然一词,则有着超脱于世俗,特立独行的意味。这是他生活的态度亦是一个显著的特征。不管是在事业的经营上,还是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他都有着不同于一般人的方式和见解。两个词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其一,是并列关系,既这是张先生同时具备的两个特征;其二,因果关系,因具有智慧,而有了异于他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对社会上的种种人和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辨析,进而有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综合两者的力量,张华峰的人生有着非比寻常的风景。

面方额阔,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传达着自信,甚至是霸气;思维活跃,交谈之余,还自如地处理生意上的事务;有着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无论是什么的话题,他都能立即做出反应,提出系统,而又深入的见解。这样的他,让数十分钟的短暂交谈,从头至尾都闪烁着思想的光芒,散发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而他的思想架构、开阔视界与从小经历及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他于1951年出生于晋江金井曾坑的一个华侨家庭,父亲是旅菲华侨。十岁那年,由随同母亲前往菲律宾,居住一年后,因为定居手续繁琐等各种原因,他与母亲回到香港,并在培侨中学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这样的生活让张华峰的童年具有了“开放性”,而不是传统的一成不变的生活环境。香港本身就是中西文化的一个集散地,身处其中,身心都会受到强烈的冲击。客观因素的多变及多样化,在他的思想上留下深刻的烙印。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说的是痛彻心扉的无奈与遗憾,事业辉煌、意气风发的张华峰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也深藏着这样一份失落,在提及时,眼神有着瞬间的暗淡。母亲的离世与那段一穷二白的日子息息相关。在大陆时,她便为生计而像个男人一般地干活,初抵香港时,母子俩一穷二白,从菲律宾汇来的微薄的生活费远远不够。为此,母亲不分昼夜地做工。母子俩与人同租一间狭窄逼仄的房间,连张桌子也没有。张华峰就是趴在床上做了整整五年的功课。沉重的生活负担占用了母亲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懂事的张华峰也自觉地努力,以期帮助母亲分担起家庭的重任。长时间繁重的工作和物质上的清贫,一日日地影响着母亲的身体健康,而张华峰也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慢慢地成长起来了。生命的繁盛和衰败在母子俩身上有着清晰的轨迹,却也演绎着深厚的母子情深,蕴育着美好的希望。

张华峰与证券行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从十八岁那年在庄清泉的引领下,接触了证券行业后,就再也没离开过,并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勤劳肯干的他,在十年间就掌握了整个证券行业的运作流程,为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创设了自己的证券行,在他的领导下,恒丰经历82至84年的恐慌性抛售、1987年的第二次大股灾、1989年的股市动荡、97年的金融风暴、2003年的沙土疫情等一系列的危机,让“恒丰证券”成了香港华资证券大行的金字招牌。在恒丰数十年漫长而艰辛的成长过程中,张华峰天才的专业直觉、处变不惊的睿智、精准的眼光、过人的魄力、自成一格的经营理念,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这些珍贵的品质为利器,他毫不懈怠地于商场上挥戈征战,将事业版图扩展到大陆,1990年与台商于南京开设了电缆厂,2003年,他于南京的房地产领域闪亮登场。无法预知,在未来的道路上,张华峰还会着怎么样的大动作,但深信,成功与之紧密相随是个必然的结果。

说起成功所应具备的素质,张华峰语出惊人:“并不是勤奋就能把事情做好的。”采访过许多成功者,他们无不把勤奋奉为至上的准则,而他则更强调智慧和知识的力量。这也许跟他所处的行业有关,证券金融市场本就是瞬息万变、不断发展的行业,对于一个人知识的更新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在这种大形势下,张华峰积极应战,不顾事务繁忙,修读了香港城市大学的EMBA,有了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张华峰更是如虎添翼。两年的课程是极为辛苦的,但他都以过人的魄力和定力坚持下来了。而且,自从进军房地产行业后,他对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有到建筑专业进修的打算,增加自己这方面的知识,以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事实上,张华峰强烈自我完善的欲望并非仅仅为了事业,更多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与时俱进的生活理念。而不断丰富及更新的知识储备又不断地推动它的人生进入一种更为良性的发展态势。

张华峰的胸怀和视野决定了他会站在高于常人的高度看问题。这促使他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使命感。他说,“站在贡献社会的角度上,我觉得自己还很渺小,我还要继续努力,为社会做更多的事情。”为此,他不顾工作的重负,毅然承担起了多项社会公职,为香港,为祖国做出了诸多贡献。九十年代,他与培侨校友、香港证券界、为香港的顺利回归积极奔走,做了很多好事。回归前夕,对保护和巩固本地的中小企业和金融行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得到政府的重视,至今,他仍奔走不辍,为香港乃至全国金融行业的制度完善及更加健康地发展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声。

对于公益事业的投入一直伴随着张华峰创业的脚步。早在80年代,他参与社团,支持公益金项目,以各种方式为社会做贡献。在家乡晋江金井,他捐资造桥修路、修建学校校舍、铺设学校的操场、村中的戏台等等,为家乡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事业的发展等做出重要的贡献。2008年的四川大地震,张华峰通过南京政府捐出了500万元,这笔不小的数目为灾区同胞送去了爱心的温暖。作为张华峰母校的香港培侨中学一直深得他的关注,他常年资助教联谊会的退休老教师旅游、聚餐及举行活动,表现出了尊师重教的美德;为学校捐建电脑室,购买电脑;为大礼堂的修建出力……

虽然热心慈善,但张华峰并不“愚善”,对于慈善事业,他表现出了充分的理性。他追求实质上的慈善,摒弃一切戴着慈善的冠冕,却以追逐名利和获取回报为最终目的的所谓慈善活动。他锐利的目光总能让他透过事物的表面,直击实质。正如他关于企业家的理论,他说,能称得上企业家的人并不多。言下之意,并不是拥有财富就是企业家,企业家还是一种精神,慈善亦是如此,善心的真诚远远比捐献财富的多少来得珍贵。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思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0 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