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战士胡福元:一段尘封的家国记忆
吴季红
胡尧生老人家中珍藏的证书
(一) 在华林富楼盆形村的老共产党员胡尧生家中,一直珍藏着一张褪色泛黄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它不仅仅是一纸证书,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是一位普通战士用青春与热血写下的生命注脚。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革命往事。 几经辗转打听,我终于联系上了证书的珍藏者胡尧生。也正因如此,我才得以知道了证书背后更多的故事。 胡尧生老人告诉我,证书中的胡福元并非他的直属亲属。那么,这张证书又为何会在他手中呢? 这事还得追溯到1949年之前。当时,胡尧生一家与胡福元一家都居住在凤市乡洪城高级社新溪胡家村。这个村庄位于如今的洪城村对面,1958年因修建上游水库而全部被淹没。那时,胡尧生大约14岁左右。 1949年12月,胡福元辞别寡居的母亲,光荣参军,投身军旅。土改时,胡福元的母亲因军属身份分得房屋,恰与同宗的胡尧生家共居一幢,一个住在上厅,一个住在下厅。为此,胡尧生一家对胡母十分关照。
这份情谊,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醇厚,从胡尧生的奶奶那一代一直延续到他的父亲胡国均,始终待胡母如同亲人。胡母对此也心存感念,将胡国均视如儿子一般,家里无论有什么事情,都要与他商量。
(二) 胡福元在入伍两个月后,给母亲寄来了第一封信。他在信中告诉母亲,自己在高安县第一中队服役,还说了他的军营训练、工作和生活,并叮嘱母亲保重身体,不要为他担心。其间,胡福元也经常给胡国均写信,称他为兄长。他知道,从自己离开家后都是胡国均一家在悉心照顾母亲,心中满怀感谢。在与胡国均的来往信中,他多次流露出渴望上前线打仗的心愿。他说他们部队内部传达,四川、西藏、湖南、贵州一带的山中有土匪活动,他想报名参加剿匪平乱,为国效力。这一天终于到来了。1951年2月,解放军第四野战部队批准了胡福元上前线的申请。不久后,他的母亲就收到了由第四野战军颁发的这张烫金的《革命军人证明书》。1956年2月,胡母再次收到儿子的来信。这封信是由第四野战军统一制式的信封寄出,信封上仅盖有邮戳,没有粘贴邮票。胡福元在信中说,他们即将奔赴西藏,参与平叛任务。
然而胡母万没料到,这封没有贴邮票的信,竟是儿子写给她的最后一封家书!此后,她再没收到儿子的任何音讯。这是一种怎样的煎熬啊!可怜的母亲,在每一个晨光与暮色中苦苦守望,盼着,等着,却终究没能等到儿子归来。胡福元前辈,你此刻究竟身在何处?是长眠在西藏的雪山,还是默默隐于人世?
(三) 1957年冬,胡母的身体已是油尽灯枯,加上对儿子的思念与无望的等待,终于一病不起。那段日子,都是胡国均一家日夜尽心看护。胡母临终前,拉着胡国均的手,泪水无声地滑落,“我一个孤寡老人,这些年全靠你们照应,可我没有半点值钱的东西能够报答……我只有福元的这张证书,你替我收好,等福元回来……他一定会回来的!”胡母终是带着未竟的心愿与深深的遗憾走了。她的身后事,都是由胡国均一手操办,妥善安葬。胡国均守着承诺,将证书藏进柜子。这一“等”,又是四十个春秋。1997年,胡国均病重在床,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又将这一纸证书交到儿子胡尧生手中,再三嘱咐他好好保存,”等你福元叔叔回来!”如今,胡尧生也已是满头白发老人,他曾携带着这张《革命军人证明书》前往高安人民武装部查询,但由于胡福元的档案并没在高安本地建档,最终未能查到任何相关信息。胡尧生老人说,他从未曾放弃寻找胡福元的信息。他只想知道:他的福元叔叔为何在1956年寄出最后一封信后,再也没与老家这边联系?他是否在西藏平叛战役中牺牲?若已牺牲,他的忠骨又葬在何处? 硝烟散尽,山河无恙,而英雄却不知所踪。但,胡福元这个名字,不应随着时光流逝而湮没,而应当被华林家乡的人民铭记,被更多的人们铭记! 这张编号为"军证字第“一〇七四五七三号"的证书,历经七十余载的风雨,它承载的早已不止是一位战士的身份证明,更是一份跨越血缘的深情托付,两代人无声却坚定的守候,以及一个慈母至死未熄的期盼。 愿英雄的精神得以传承,愿这段家国记忆,代代相传。这不仅是对胡福元前辈最好的告慰,更是对千千万万无名英雄的深切致敬!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