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整个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的格局也出现了微妙变动。西方社会对于中国将要走向何方,以及选择什么样的方式走下去,表达了较之以往更为浓厚的兴趣。尽管这种兴趣里面仍然裹挟着一些质疑,但面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西方社会也不得不开始认真思考中国成功背后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与西方社会表现出的困惑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不言自明的,那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根本制度,是能够确保我们顺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保障。读懂中国,最根本的就是要读懂中国制度,读懂蕴藏在中国制度之中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气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结合的产物。读懂中国制度及其蕴藏的精神气质,不仅要立足于当下的伟大实践,也要深入传承至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其生生不息而日新又新的古老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在化》的重要文章中,把中国制度所具有的深厚的历史底蕴从11个大的方面做了提纲挈领式的概括,集中涵盖了古人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内容包括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用人标准、改革精神、外交之道等,为人们准确把握中国制度的精神气质指明了方向,彰显了中国制度的巨大优势和独特魅力所在,传达着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套“读懂中国制度”丛书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为指导,深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之中,通过选取历史上与国家制度和治理有关的人和事并予以要言不烦的解读,力图把古人治国理政的智慧和经验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希望人们在不忘本来、以史为鉴的同时又能古为今用,助力当下正在推进的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由此可见,这套丛书的编撰有着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虽然所选用的材料取自历史,但辨析的角度却是着眼当下,因此能给人以特别的启发。这套丛书很好地阐释了中国制度背后的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有助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历史继承性和时代创新性。 中国制度好不好、优越不优越,早已是无须争辩的议题,因为历史已经做了最好的回答。但是,中国制度好在哪里,优越在哪里,如何才能把中国制度的显著优势恰如其分地讲出来,而且讲得有理有据、深入人心,不得不说还需要下一番功夫。尤其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和阐释,更是要别具慧眼。习近平总书记早就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资源,能够为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借鉴和智慧启示。中华民族之所以是中华民族,就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的精神气质。对于中国制度而言,道理也是如此。读懂中国制度,最根本的也就必然是读懂涵养了中国制度之精神气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关于“道”的整全认识,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都要遵循“道”,以“道”为最高的原则和规范而不能违逆,只要是背道而驰的,都必然会遭到相应的惩罚,就像《中庸》中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人无论是在处理与家国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是在处理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都崇尚效法于“道”,按照“道”的要求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成就利国利民的事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人形成了关于“治国之道”的庞大而又严谨的思想体系,其中既涉及为君之道、为臣之道等关乎人的一面,也有为政之道等关乎制度的一面。 具体而言,治国之道关乎人的一面表现在诸如以民为本、民贵君轻、亲仁善邻等,为政之道的一面则表现在诸如德主刑辅、选贤与能、以和为贵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以道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与此一脉相承,全面地体现了古人治国之道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这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继承和发展,也是中国制度所蕴藏的精神气质的最佳体现。 古人讲,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读懂中国制度及其精神气质可以而且应该有不同角度的阐释,对此问题的追问当然不能局限在得到一个答案。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而也就必须以一种与时偕行的眼光来看待。希望“读懂中国制度”丛书的出版,为人们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整体地审视中国制度的宏大问题。这不仅值得去深思,也值得进一步推进。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