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周贵华:佛教信仰的原理

周贵华:佛教信仰的原理

时间:2014-11-10 10:09来源:共识网-作者赐稿 作者:周贵华
从佛教信仰的缘起看,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极为殊胜、难得的,是旷劫漫长的结缘的结果,换言之,在表观的轻而易举的发生后面隐藏着复杂的不可思议的与诸佛、圣者结缘的种种故事

  1、佛教信仰的层次

  佛教信仰的成立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这是一种从信仰的发生论意义上的考量,在现代经常从信仰与作为内在认知能力的理性的关系角度发问。比如,如果是理性为先,信仰如何可能发生?如果是信仰为先,理性又如何可能?等等。这里面预设有一个前提,即信仰与理性是冲突的,不能并存。这样的思路实际是西方基督教考量信仰与理性关系的一个投影,这也是在现时代西方文化占世界文化主导地位的反映。如果不认真思考与解决这个问题,佛教的信仰以及理性问题就会落入基督教文化的文化与宗教义境中去,而遮蔽佛教的基本性质,并导引佛教徒丧失其主体性、本位性立场。不过,按照佛教的教理看,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的关系的性质绝然不同于西方基督教中信仰与理性的关系性质。就后者而言,其信仰是对神的崇拜与服从,而理性是在人本位上看待、分析事物的能力,二者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但佛教的信仰与佛教的理性皆是指向出世的善根所显发的,是善根显现的不同侧面,互相增上而不相违。在此意义上的佛教理性,作为佛教善根之所显现,根本不同于世俗的人本的理性,后者在佛教看来是众生的共业力之所感引、由世俗习气之所显现,最典型者莫过于科学理性、日常经验理性、各种传统文化理性,等等。

  1)佛教理性的层次

  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虽然同是佛教善根所显现,即一体而各别显现者,但在修行者的修行过程的不同阶位有隐显之不同。从佛教以智慧为本的立场看,佛教强调的是智慧最终对信仰的超越,因此,在佛教修行的道次第中,佛教理性方面是基本的参考坐标。

  必须明确,在任一众生那里,没有永恒不变的佛教理性,佛教理性是随着修行境界的提升而变化的。按照佛教修行进趋的方向看,佛教理性必然会历经一个不断增强、净化,最终臻达圆满的过程。具体而言,在皈依发心始的早期阶段,通过正闻熏习,佛教理性虽然不断增强,但总体较为薄弱,而且由于没有生起对佛教整体的确定性透彻解悟,也就是真正的胜解,此时的理性还不是真正的理性,可称顺理性。“顺”是指与理性不相违,能够引发理性生起。在顺理性生起的基础上,随着对法的闻思的进一步深入,正见得以确立,或者说加行无分别智得以产生,以此为基础即将对法有真正的悟入,即引发真实智慧的生起,这一阶段的佛教理性可称为正见、加行无分别智,也就是理性本位。在智慧生起后,佛教理性已得净化,即是智慧,因此此阶段佛教理性可称智慧,亦即悟性。而在最终果位阶段佛教理性净化完成,而得圆满,即是圆满智慧,因此,在此意义上佛教理性可称圆满智慧,亦即圆悟性。这样,按照佛教理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四个层次,即顺理性、理性(正见、加行智)、悟性(智慧)、圆悟性(圆满智慧),可将佛教修行阶次大致分为四个阶段:一、顺理性阶段,二、理性(正见、加行智)阶段,三、悟性(智慧)阶段,四、圆悟性(圆满智慧)阶段。

  以大乘佛教为例。在皈依发心后的资粮道上,以正闻熏习与修积福德资粮为主,此时为顺理性阶段;在加行道上时,由于临近见道,闻思之力强盛,主要积累智慧资粮,按照唯识学的看法,已有加行无分别智,能够如理作意,此时可称为理性阶段;而在见道后,佛教的根本智慧——般若或说根本无分别智——已经生起,佛教理性得到净化,因此,可称为智慧阶段,即悟性阶段。到圆满觉悟的佛地,此时佛教理性的净化圆满,称为圆满智慧阶段,即圆悟性阶段。

  这样,佛教理性贯穿修行过程的始终,但在性质上有阶段性的不同。

  2)佛教信仰的层次

  相应于佛教理性的四层次,佛教信仰也可区分为四层次。就总的趋向而言,佛教信仰在自皈依发心始的修行过程中会不断进化。在初期阶段,信仰都是对外在对象而生起的,换言之,此时信仰所观待的对象都属于外在性质,不仅佛、僧宝,法宝也是如此。这一阶段的信仰可称为外在信仰。在下一阶段,对佛教整体乃至一切法的胜解的生起,使信仰渐趋于内在化,即由加行无分别智的生起,对三宝能够如理思惟,渐渐趋向于平等或者无分别的信仰。此阶段的信仰可称为顺内在信仰。在此阶段之后,根本无分别智生起证入真如,信仰真正内在化,即对三宝已能平等、无分别地生起信仰,但仍不圆满。此阶段的信仰可称为内在信仰。但到最后的成佛位,已经超越对僧宝的信仰,而与佛宝融为一体,于法宝圆满证悟与修集,因此信仰不仅圆满地内在化,而且已经圆满地平等化、无分别化,可称平等信仰,或者圆满信仰。

  3)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的隐显关系

  从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的关系看,在不同阶段二者有隐显的不同。具体而言,佛教信仰在佛教皈依发心的第一阶段修行的进趋中,随着佛教顺理性的不断增强而有所隐化;在修行的理性阶段,信仰随着正见的建立,而明显开始净化,在形式上与加行无分别智构成隐显的差别存在状态,但由于智慧只是加行性质,这种隐化仍是浅隐阶段;在悟性阶段,随着理性的净化,信仰也被净化,结果信仰不再直接外现,而唯显现智慧方面;而在圆悟性阶段,理性被彻底净化,而信仰也被彻底净化,而彻底不显现,唯有智慧显现。从信仰与理性的关系角度看,此四阶段相应于佛教理性的四阶段,可依次称为信仰之渐隐阶段,或者信仰之偏显阶段;信仰之浅隐阶段;信仰之真隐阶段;信仰之彻隐阶段。此中第一阶段信仰虽然称为渐隐,但实际是佛教信仰表现最为外在化的阶段,所以又称为偏显阶段。

  可以根据大乘的道次第再分析一下佛教理性与佛教信仰。从前文已知,相应于大乘的四理性阶段,佛教信仰的“澄净性”亦次第有别,而且对修行者的意义也渐次不同。越在修行的早期阶段,佛教信仰对修行者的作用与意义就越显偏胜。在资粮道,凡夫修行者善根薄弱,时被业力及习气所遮蔽,此时佛教信仰显在地增强,且显胜,而佛教理性虽然也增强,但力量较弱,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未转位。但自进入加行道,在正闻基础上的如理之思维增强,信仰渐被净化而显在的强度减弱,所以正见偏显,而信仰的角色偏隐,可称信智渐转位。在见道始的菩萨阶段,真实智慧显现,因此信仰被智慧超越,而完全是智慧显而信仰隐,称信智已转位。在佛位,智慧圆满显现,因此信仰完全被智慧超越,即被完全转化,称信智圆转位。简言之,在从皈依发心到成佛的过程中,信仰被逐渐净化、逐渐转化,也就是被不断超越、内在化,最后被彻底转化。由此,可将佛教信仰与佛教理性的隐显、转化之不同位列表如下: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庞帅帅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1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