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善缘熏习具有长时性。佛教信仰是众生与佛教所结的善缘所引发的,但此善缘势力微弱,不可能即刻感引殊胜之佛教信仰产生。因此,必须在无数世的生命流转中无数次亲近佛教,而使善根不断得到善缘的熏习、培植,使之变得深厚、坚固、有力,待其成熟时方能产生胜能,而生起佛教信仰。在前述的贫女难陀供灯故事中,难陀前生供养迦叶佛结缘,后又以灯供养释迦牟尼佛而得授记,但还没有产生佛教信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云:“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1]此中明确指出,对大乘经典生起信心,极为不易,须经供养承事无量诸佛才有可能。因此,这说明了以三皈依为标志的佛教信仰的最初缘起是难得稀有的,需善缘长时熏习善根才能实现。 第四,善缘与善根有不同类型。这说明佛教信仰缘起具有别别因缘性。具体而言,佛教信仰的性质必定与信仰者过去世与佛教所结善缘所熏习成熟的善根性质一致。由善根可分为小乘、大乘两类,佛教信仰也可相应分小乘与大乘两种。而且,从善缘看,所熏成熟的善根与最初跟佛教所结之缘的性质相应。佛教的因缘故事反复讲到了这种别别因缘性的缘起关联。如果众生最初与小乘结缘,则其未来是对小乘的信仰发生。此中,最初善缘发生的对象是现解脱相的佛陀、小乘圣弟子以及小乘法。如果众生是最初与大乘结缘,则其未来是对大乘的信仰发生。此中,最初善缘发生的对象是现菩提相的佛陀、大乘圣弟子(即菩萨)以及大乘法。这意味着,当众生与小乘有缘时,在其后生命的流转中会不断与小乘结缘,而熏习其小乘善根成熟,最终引发小乘信仰。同样,当众生与大乘有缘时,其后会不断与大乘结缘,最终大乘善根成熟,即有大乘信仰发生。即最初不同性质之结缘,会相应有不同性质的结缘系列发生,而导致不同性质的佛教信仰生起,或者是小乘信仰,或者是大乘信仰。 3、小结 从佛教信仰的缘起看,佛教信仰的发生是极为殊胜、难得的,是旷劫漫长的结缘的结果,换言之,在表观的轻而易举的发生后面隐藏着复杂的不可思议的与诸佛、圣者结缘的种种故事。因此,佛教信仰的发生是值得赞叹的,也是应该珍惜的。它既表明了众生在往昔与佛教已有甚深的缘分,也表明了众生今后真正走上了解脱与菩提之路。 (编辑:admin) |